一、引言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三、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背离及其原因分析
四、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在决策中的结合分析
内 容 摘 要
一 、 选题背景及目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人们一直以会计利润为主要依据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但在七十年代以后,商业信用开始在企业间过度膨胀,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所得的会计利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怀疑,它的可信度与可靠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人们开始重视现金流量带来的重大价值。
二 、 主要内容与观点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引言。主要阐述选题的依据、背景以及主要意义。
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对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概念做出界定并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叙述了会计利润的局限性以及现金流量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背离及其原因。对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不同步变化的原因做详细的阐述并分析其原因。
第四部分: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在决策中的结合分析。分析并提出协调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的方法以及两者在业绩评价和企业决策中的结合运用。
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在企业决策中的
运用分析
一、引言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以前,会计利润一直是用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但在此之后,随着通货膨胀在西方国家大范围的发生,理财人员逐渐意识到,就算账面上拥有庞大的会计利润,企业也会缺乏现金无法偿还债务而面临倒闭和破产。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基础的会计利润常有失真的情况发生,其可靠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怀疑,另一方面,现金流量的所带来的信息价值开始为管理者们所重视,并逐渐被运用到企业业绩评价与决策中。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不变的经营目标,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表现为会计利润的增加,也应体现了现金流量的增加,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应该是保持一致的。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同时,企业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会计方法,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多方面原因,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冲突渐渐突显出来,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基本不可能实现同步增长,在一些情况下,两者还有可能出现反向变动。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企业净利润的增加,更要重视现金流量的增加,就算企业实现了盈利,也应时刻关注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经营状况与偿债要求。管理者只有真正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采取可行的措施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充分结合运用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才能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定义
1.会计利润的定义
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利润的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2.现金流量的定义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即: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现金管理中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随时可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二)会计利润的局限性
1.会计利润的不确定性
(1)会计确认的不确定性。会计确认是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利润等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现行发布的许多准则主要解决问题之一就是会计确认的问题。
(2)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将符合计量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目前FASB规定的主要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或者不完备,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有时差异会非常大。
2.会计利润的人为操作
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操纵利润的现象非常普遍。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原因主要有避税,管理当局为提高利润以突出绩效等,上市公司还有可能为了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而进行利润操纵、或是为了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利润操纵、又或是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而进行利润操纵等。
3.会计利润忽视权益资本成本,高估经营成果
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之上,遵循稳健性原则将营业收入减去相应的成本费用之后确定企业的当期利润。会计利润的确认过程仅仅减去了债务利息,而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财务报表中亦无需列出权益资本成本,这就是为什么更多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增发新股和配股从资本市场获取权益资本,而不愿意向银行举债并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根据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权益资本成本并非是企业必须付出的现金成本,而更倾向于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虽然不列明与企业财务报告中,但却有可能高于其他任何资本成本。 这也正是90年代中期以后,可口可乐、通用电器、爱默生电器等知名公司实行价值管理后把经济增加值(即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权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公司业绩的最终指标的原因。
(三)现金流量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
现金是驱使企业前进的基本功力,缺乏现金的企业必定会失败。现金流量是无所不在——无论你是商界人士、投资者还是贷方,都无法避免面对现金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账面利润不断增加,现金流却无法满足日常经营的需求,这时候,会计利润就会显得虚无缥缈。可以说,可以说缺乏现金支撑的账面收入、会计利润是“劣质商品”,而通过虚假记录出现的收入、盈余是“假冒商品”,无论是“劣质”还是“假冒”都不能提高公司价值。不难看出,现金流的概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现金至尊”的观点越来越被众多理财人员所接受。
1.现金流量是评价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
由于利润表的局限性,账面利润可能会扭曲企业经营业绩。管理者不改只注重利润而不重视现金的增长,企业的利润还是要看其现金性收入。在公司业绩评价中,利润表提供的单纯的收益指标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收益质量,因为其主营业务利润极有可能是以“应收账款”为主构成的,如果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过大,那企业的当期利润也只能是“纸上富贵”,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应该积极引入现金性指标,如现金比率、现金收益率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现金性利润”的概念,这表明现金流量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企业业绩评价中。
2.现金流量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现金流量为管理层做财务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尤其是短期融资决策。短期筹资一般包括短期借款、商业信用等, 由于偿还期限短,这就要求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否则可能会导致支付危机,,引发财务拮据, 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进行筹资前,现金流量是个相当关键的指标,如果企业对外投资不能产生高于投资成本的回报,或者债务筹资成本过高,引发更多的借款以及进入为偿还现有负债而进行再筹资的循环,则最终很可能导致企业的崩溃。其次,企业是否有充足的现金流直接影响企业是否存在闲置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此外,现金流量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发放股利可以以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两种方式进行,股票股利不会受到现金流量的影响,而现金股利会导致现金的实际流出,所以,现金流入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现金股利分配的决策。
3.现金流量是债权人做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按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 所以在编制过程中不考虑没有实际发生的应收应计项目, 这样就避免了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估计,使得现金流量表能客观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 可直接用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现实支付水平,债权人可以依据企业现金流提供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比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以此为依据做出是否为企业提供信贷借款的决策。
三、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背离及其原因分析
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经营不变的目标,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表现为会计利润的,也应该体现在现金流量的增加上,一般情况下,这种预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有了选择会计政策的相对自由权,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冲突日益显现出来,这两者基本无法实现同步增加,一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反方向的变动。利润与现金流都是进行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它们之间的这种背离会导致管理者决策的冲突,所以分析利润与现金流之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利润与现金流之间背离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计量基础不同
会计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基础的,而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计量基础,由于计量基础的不同,确定利润的时间与现金收付的时间很难保持一致。 这种计量基础不同导致的差异在企业会计实务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计项目,企业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在开具发票是就计入当期利润,而现金流的变动只有在后期实际收付时才能确认;第二,资本性支出,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在付款时就确定了现金流出,而其对利润的影响却表现为在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冲销的形式;第三,偿付性收支,企业经常会从外界借入资金或是偿还外部借款,这会使企业现金流发生变化,但对利润却没有影响;第四,递延项目,预售收入和预付费用会影响当期现金流的增减,但这些项目在以后的期间以摊销的形式计入收入与成本从而影响利润;第五,股东投入与股利发放,股东投入会使现金流增加,股利发放则会使企业现金流减少,但这些事项并不会引起利润的变动。
(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
由于采用权者发生制与配比原则,会计利润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影响利润的一些数据来自会计人员对未来的预估,此外,管理者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自主选择会计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法、无形资产摊销法、存货计价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
四、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在决策中的结合分析
(一)协调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背离的方法
1.制定灵活的信用政策,采取科学的应收长款管理方法
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收整款的存在,应收账款的数额越大,利润与现金流的背离就越大,所以,制定灵活的信用政策对利润与现金流之间的协调意义重大。
2.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不确定性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此处所说的不确定性事项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本化费用、预售收入等的处理。以资产为例,企业只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定期对各项资产的价值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 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及固定资产的折旧程度, 然后对可能发生的各项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 才能真实的反应资产的折旧和损失情况。
3.严格规范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非正常交易的发生
企业往往会借助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方式引入投资收益,这样会大大增加会计利润, 但并末带来现金流入,从而加大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差距。
4.改变以利润水平为指标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在企业现行的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的收入除了领取固定的工资之外,很大一部分来自与企业收益额成正比例的奖金。一般情况下,企业投资者会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上提出当年的利润指标,管理人员只有在企业当年的利润水平达标的情况下才能得到额外的报酬,这就给了管理人员人为操纵以虚增利润的动机。所以,改变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评价与薪酬系统都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股东不应该一味的重视会计利润的实现程度,应该把目光放在利润的质量与含金量上,即所取得的收益是否有现金的保障以及保障程度的高低,没有现金的保障,再高额的利润也很难保证企业的后期发展。
(二)结合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进行企业决策
1.会计利润——企业营运决策与管理决策
会计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主要来自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能较为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一个决策能带来多大的利润决定着管理层有多大的动机开始一个新项目。从编制预算开始,利润就贯穿着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管理层可以利润为依据对企业的生产、营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根据预算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
2.现金流量——企业财务决策
现金流量也能最为综合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并且它还揭示了企业利润转化为现金的能力,所以现金流量不仅能从数量上,还能从质量上体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3.综合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进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1)偿债能力分析。
总的来说,企业的债务都需要用现金来偿还,而在企业资产中存在着诸如应收账款、存货等非现金项目,这些项目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并没有将这些项目的影响剔除,这样企业的偿债能力就得不到精确的分析。而现金指标值考虑真正能用来偿还债务的现金部分,所以,在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时,现金指标远比利润指标有优势。
(2)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经营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企业的净利率很高,净利润规模十分庞大,但是其中不免存在难以收回的呆账坏账,使得营业收入的质量受到威胁;此外,利润很肯能会受到人为地操纵,由此可见,利润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其准确性还需要现金指标的进一步验证,在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可以引入诸如主营业务现金收益率等指标。
(3)营运能力分析。
在评价营运能力时,可利用资产周转率揭示企业资产的只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的高低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周转率相比,如果企业的资产现金回收率较低,说明企业的收入中存在非现金成分,也就是说企业存在资产占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利润指标侧重于盈利方面,即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而现金指标则侧重获现能力,反映企业所获收益转化成现金的能力。
(4)成长能力分析。
企业的成长是指企业能取得良性的发展,表现为企业可以持续运营和获利,以及企业资产的扩张,现金的增加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企业利润的变动趋势大体可以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如果企业在利润增加的过程中, 没有资金的同向变动,可能是企业存在现金有运转不畅的情况,可进一步考察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障后期发展。所以,利润指标可以作为衡量企业成长能力的主要指标,而现金指标可以为其作进一步的补充。
综上所述,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角度看,在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时,会计利润指标起主要作用,现金流量指标起补充作用;在资金运营方面,两者的相关性较低,因为它们代表的分别是获利和获现两个层面;在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时,现金流量指标无疑起主要的作用,因为它更客观的表明企业可以偿还债务的实际现金水平。
所以,在进行企业业绩评价时,不应该片面地只强调会计利润,这会导致企业面临虽然账面盈利,但盈利质量低,以致面临破产的威胁;同时,只依靠现金流量信息也无法综合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必须有会计利润信息作为补充。因此,会计利润和现金流量在企业的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二十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它们所反映的信息,找出其中的差距、最后寻找原因、采取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常青.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会计利润抑或现金流量[J].财会月刊,1999,(03):17-18.
2、朱木金.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意见[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3、李青霞.现金流量——企业决策的核心[J].现代会计,2000,(02):41-43.
4、王淑云.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比较[J].现代会计,2007,(01):21-23.
5、耿建新,续芹. 净利润现金净流量指标的适用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03,( 8) :18-20.
6、李天民.现代管理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7、张志丰,杨爽.现金流量概念梳理及其应用综述[J].中国市场.2010,(40):33-35.
8、韩良智.会计利润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不足及改进建议[J].商业研究 .2003,(16):28-31.
9、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0、汤谷良.会计谜团——“利润至上”还是“现金至尊”[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