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作业链中,需要通过巡操作业、监盘作业、检修作业来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电力生产问题。巡操作业是指电力生产的现场人员所进行的日常巡视和按照集控室主值的指示采取的各项操作活动;监盘作业是指集控室的运行人员监视生产参数和对出现的生产问题下达操作指令的活动;检修作业是指检修人员进行的日常修理、小修和大修等。
火力发电企业的辅助价值链由对电力生产起辅助作用的各项作业组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改造;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三、搭建作业成本模型
要实现价值链的优化,火力发电企业就必须具有较为完备的作业,对各项资源的消耗、产品对各项作业的消耗的实物量、货币量^^文档,并保证随时提供的系统。要及时的获得实物量、货币量^^文档,火力发电企业就要建设ABC/ABM 系统。ABC/ABM系统应该以作业为基础, 以作业标准成本为核心, 通过界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比较实际作业成本和标准作业成本, 进而搭建作业成本模型。
作业成本模型包含成本对象、资源库、流程、成本动因。
成本对象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设备系统和企业基本支持;第二层次为各机组产出(即电力)。其中设备系统归集设备的检修维护相关成本,包括人工类成本,外包劳务成本和修理用材料等;企业基本支持归集管理部门日常费用。将"设备系统"设为成本对象有利于归集与设备资产相关的维修维护费用,对制订设备维修维护策略或者技术改造等措施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实现各机组之间的技术经济标杆比较,并通过追溯作业成本方便地实现成本动因分析;通过积累数据,为战略性的机组选型和关键设备购置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设定机组为成本对象,计算机组的发电成本和上网电成本,为分机组盈利分析提供依据。
电力企业的资源库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部门的资源库,另一类是设备维护部门的资源库。
作业按业务类型划分为检修维护、运行监控、物资供应和支持服务等若干个流程;每个流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流程,例如维修维护流程划分为计划性维修、日常维护、重大修理、技术改造等子流程;子流程可以进而划分为作业,例如日常维护子流程可以划分为巡检、点检、消缺等作业。
成本动因的确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资源动因;第二部分为作业动因。成本动因由管理会计人员、专业工程师和咨询机构人员共同确定
四、对作业进行管理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实现对企业的作业管理。根据作业成本相关信息,对作业进行持续改进;根据质量相关成本分布和比例,分析质量成本内部以及与其他相关成本之间的关系。
(1)确定消耗资源较多的作业
作业成本法可以计算各项作业的成本,确定成本较高的作业,并与相关业务部门一起分析其合理性,确定可以重点跟踪和关注的作业。
在所有几十个作业中消缺、巡检、接卸燃料等10个作业占所有作业成本70%以上, 即80%的成本集中在20%左右的作业中,则这10个作业是管理关注的重点。
(2)分解作业的成本
对于一定期间内的重点作业,通过作业分析与追溯能够清晰地分析作业中的不同资源和资源动因,逐层分解活动成本的构成和发生方式,寻找改进机会。
管理人员综合考虑日常维护、计划检修等工作安排,利用作业成本数据比较外包与自行修理、维护的成本,确定更为经济的维修方式。
(3)进行质量成本分析
企业的经营好坏与作业质量有关,质量成本的结构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和运营中的问题。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能够符合要求而发生的所有成本之和。质量管理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引入质量成本的属性,可以让企业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质量,综合考虑质量成本结构,获得最低的总质量成本。一般而言作业的质量成本属性可以划分为预防性、纠正性和侦察性(或称检查性)。
预防性作业是指为了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带有预防性质的作业,例如电厂的计划性检修;纠正性作业是指出现质量问题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以纠正正在发生的对质量的损害,例如电厂的各项消缺作业;侦察性作业是指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产品质量能够符合要求而进行的必要的检查,例如巡检、点检等等。
根据发电企业ABC数据,汇总统计期间内所有作业并按照纠正性、预防性、侦察性进行成本统计,按照一般火电企业行业的成本结构,纠正性成本应该和预防性成本保持在1:2的比例。如果质量成本间结构性偏差比较大,应与业务部门配合查找原因,制订合理的改进措施。
(4)持续改进价值链
就电厂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长期"经济安全运行",因此作业的价值性可以据此划分为高增值、必需性和低价值等属性。高增值对电厂意味着作业能够直接导致其运行安全性的提高,成本降低,例如计划性检修、采购中的到货检验等;必需性指作业虽然不能直接导致其运行效率提高,但是却是保障高增值作业能够顺利进行的工作,例如各项工作的准备等;低价值则指作业不但不能带来经济安全运行,还会增加相应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应该尽量避免,例如非计划停运等。对作业划分价值性,可以在作业分析和管理过程中为管理者提供必需的决策信息,尽量避免低价值作业,减少必须作业,重点管理和控制高增值作业。
按作业效率划分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高效作业是指没有消耗过多的资源就完成了任务的作业,即是效率高、成本低的作业;低效作业是指消耗过多的资源,效率低、成本高的作业。
对作业链进行分析后,确定应该对哪些作业进行改进。改进作业应根据自身条件以及企业战略安排,站在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对作业链进行实质性的改善,使得作业链之间重叠减少,作业间等待或延误时间最少,作业配合严密,最后辅之以一定的业绩评价手段,达到业务过程的全面改善。
五、作业成本法在火电企业的运用例证
(1)开展机组盈利水平分析
火电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明确,易于划分作业中心,另外,发电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这也使得在火电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时更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对各个作业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任意一台机组在哪个作业费用高,哪个作业费用低,从而可以针对性地降低各个作业成本,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的发电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可以得出每台机组的收入和成本,进而进行机组盈利分析,得出性能、效益最佳机组。各机组产品利润=各机组电费收入-各机组产品成本。然后通过给效能高的机组多安排发电量,由此得到更多的利润。
(2)参与技改决策
在电厂设备发生故障时,通常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技术改造、更换备件和继续维修。在电厂,设备安全运行是第一位的,因此管理者往往选择安全系数最高的策略,安全系数最高的往往也预示着所花费的成本最高。通过作业成本法,我们可以获取相关数据,对设备维修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从而为策略制定提供价值指标。
选择设备检修维护策略需要全面考察每个方案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对经济性和可靠性全面优化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设备的可靠性用经济指标来描述,在设备的检修优化决策中,可以将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作为设备可靠性的经济风险量度,根据可靠性程度设定设备每次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在对经济性和可靠性通盘考虑的情况下,利用ABC积累的数据,将未来几年内对技改、更换备件和继续维修三种方式的费用支出进行测算和比较。
六、结论
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戴立新、耿超,火力发电企业作业链——价值链分析与优化研究。会计之友。2006年02A期。
[2] 郭衡,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差异分析和结合应用研究,经济师,2008年8期
[3] 杨文静. 作业成本法在发电企业的实践.首席财务官,2008年3期
[4] 许庆高,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构建,会计之友,2009年6期
[5] 潘 飞 余丹柯 钱沁如. 作业成本系统在许继电气的实践与应用.新理财,200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