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
摘要(英文)………………………………………………………………………3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4
(一)会计理论方面 …………………………………………………………4
(二)会计核算方面 …………………………………………………………6
(三)会计报表方面 …………………………………………………………11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12
(一)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意见………………………………………12
(二)非正常损失存货的会计处理…………………………………………13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13
(四)所得税会计处理………………………………………………………14
(五)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14
结束语………………………………………………………………………………16
答谢辞………………………………………………………………………………17
参考文献……………………………………………………………………………18
内 容 摘 要
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处理对国家预算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建立,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以提高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与政府机关相比它不具有权力性,与企业相比它具有弱营利性甚至非营利性。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至今已十多年。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外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思考
Content abstrac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for national budget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stitutions are established by certain procedures for the society, providing public goods or serv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cial public interest for the purpos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has no power compared to it, and compared it with weak for-profit companies or non-profit.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promulgated on February 15, 2006 the new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further improved China's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o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regul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existing accounting system is 1998 January 1st of nationwide in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unit has 10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institution, business unit accoun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and no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t will make the existing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is imperative.
Keywords: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thinking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初探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至今已十多年。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外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理论方面
1.适用范围不全面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只规范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对民间事业单位适用《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同为事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和民间事业单位适用不同的会计处理规范,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2.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
3. 核算基础存在不足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基础已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其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有资产不进行减值测试;很可能发生的或有损失不予以确认等,均会导致不能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2)不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改革后的部门预算体制是“大收入、大支出”的概念,即部门预算的收入反映的是事业单位的所有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部门预算支出反映的是事业单位的所有支出。而现行的会计制度要求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分别开设银行账户,分设两套会计账簿进行核算,不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3)不能动态地反映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事业单位管理财务收支的重要依据是单位内部预算,因此事业单位每年都要编制现金收支预算,而预算收支项目是以单位内部所定的收支项目为标准,以上一年预算及其执行结果为基础,结合本年度事业发展的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后确定。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仅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而且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由于事业单位不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单位预算和财务报表脱节,不能根据会计核算的结果考核现金预算的执行情况。
(4)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项目设计均较为简单,对新业务和新的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没有涵盖。如国库集中支付及政府采购等。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会计报表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要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的预算是将各单位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单位的预算中,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会计的日常核算和财政部门决算报表提供相同口径的数据,以便逐级汇总。因此要求各预算单位要按部门预算的项目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报表。然而目前一些单位的基本业务会计、基建会计依旧各有各的存款,各有各的账,各有各的报表,各自编制的决算报表无法与年度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5)不能真实反映经营活动的成本信息。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企业成本信息的口径不一致,其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不是按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的确定其经营成果。
(二)会计核算方面
1. 行政事业性收入核算存在漏洞。
事业单位普遍都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但这些收入的确认存在很多问题:(1)事业收入会计信息反映时间上不及时;(2)不能如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资产。事业单位实际收费后,在自身的账户中没留任何痕迹,而是直接上缴到财政专户,特别是非税收入改革后,取消了过渡户,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在收缴过程中,在事业单位的账簿中没有任何记录。只有在申请拨款,财政将款拨回后,事业单位才能将这部分资金确认为收入。这样,某个会计年度实际收到的收入总额在账户里得不到任何反映,实际上是事业会计的一个漏洞。这样的会计处理未对已收存入财政的资金进行任何账务处理,没有列债权,也没有作收入,存入财政专户未拨回的资金没有任何反映,外部审计无从审计,内部管理部门也不能清晰了解单位真实的资金情况。票据管理稍有疏忽,财务人员就有可能利用制度缺陷,公款私存私分利息。
2.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现行制度为核算固定资产,设置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基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用的基金;同时规定固定资产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由此,带来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以下缺陷:
(1) 购置固定资产
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主要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势必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有违真实性原则。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由于只是制度的一种硬性规定,在实际业务处理中,不少单位会计往往做了付款分录,忘做资产入账分录,其结果是导致账外资产形成,甚至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新财政政策下,国家将大幅度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入,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将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既然是自己的钱,就应该由其自主,应鼓励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2)固定资产折旧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1)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2)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3)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3)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固定资产,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种会计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但上述分录的对应关系显得有些牵强,令人费解,未能直观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增加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有什么必然联系;同时造成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与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不一。
3.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计入“事业支出”;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分期计入经营支出。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是合理可行的,但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摊销一次计入事业支出的会计处理尚有商榷之处。如某农业科研单位2010年3月1日以50万元购入一块土地使用权,合同规定使用年限30年,该单位于当月将其用于大棚蔬菜种植试验。购入时,借:无形资产50万,贷:银行存款50万;摊销时,借:事业支出50万,贷:无形资产50万。上述会计处理,月末资产负债表上就不可能披露该项无形资产购入和使用摊销情况,致使该项土地使用权游离于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之外,成为一笔账外资产。
4.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1)将事业单位接受的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记入“其他收入”账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受捐赠的财物不符合“收入”的内涵,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来自财政、上级等的补助收入和有偿服务、经营、投资等取得的收入。二是若按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将接受的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纳入“其他收入”账户核算,则与将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纳入“固定基金”账户核算存在本质差异。发生捐赠事项的性质相同,但前者是收入,后者是净资产,存在会计处理上的混乱。因此,事业单位在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应将其作为净资产核算,记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户。
(2)对于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方面,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得不够清晰。当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或专项用途的财物捐赠,如接受救灾物资捐赠、购置教学设施资金捐赠、建造房屋资金捐赠等时,更不能作为“其他收入”来核算。除了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与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从性质上都是一种未形成债务、不需要偿还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符合“收入”确定的标准以外,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更具有特殊性。该类财物按规定有专门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不能挪作他用,因此必须进行专门核算和管理。如果将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与利息收入、投资收益、零星杂项收入等统统在“其他收入”账户中核算,则不能达到专项管理和使用的目的。因此,事业单位在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同样需要将其作为净资产核算,但不应该与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一样记入“事业基金”账户,而应记入“专用基金”账户。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接受固定资产捐赠、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分别将其记入“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账户,既符合“捐赠”的特征,又使同类会计事项的核算方法保持了一致,从而消除了现行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弊端。
5.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认为所得税是企业为了取得收益而发生的一种支出,应归入费用项目。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认为所得税是事业单位收益的分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在年终按照所得税的规定计算出应交所得税金额,其会计处理为:借记“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三)会计报表方面
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文档,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会计要素,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包含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不能客观地、完整地、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全部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实际情况。
2.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事业会计报表不完整。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不要求基建业务纳入事业会计报表,而是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向国家有关部门单独报送报表,导致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事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整,不利于主管机关和单位领导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容易给会计报表阅读者产生误解。况且,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入作为“自筹基建支出”列入了当年事业支出(但不增加当年资产),需在竣工交付使用时才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容易造成当年未完工的基建投入虚减资产、净资产。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
(一)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意见
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固定资产应实行折旧制度,并适当考虑资产减值情况,以便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和资产可收回金额,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以及结余情况。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不需按资金来源列支,可像企业会计一样,通过一组分录反映,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有关资产科目。
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应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会计核算上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以计提的折旧基金取代修购基金。改进方法如下:将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的余额,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从相应的收入中得以补偿。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另外在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后,可使事业单位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与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趋于一致。改进方法如下: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账面原价的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二)非正常损失存货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未对事业单位存货非正常损失的会计处理做出具体的规定,就此提出两种做法供参考:一种做法是把非正常损失按照正常损失来处理,把损失的货物作增加当期支出处理,从当期的各项收入中取得补偿。具体来说,事业用的存货记入“事业支出”科目,经营用的存货记入“经营支出”科目。会计处理为:按非正常损失存货的账面价值,借记“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或“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科目,贷记“材料”科目或“产成品”科目。另一种做法是把非正常损失的存货直接减少净资产,记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会计处理为: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材料”或“产成品”科目。在具体操作时,还应该考虑非正常损失产生的原因和损失的金额。如果非正常损失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则应直接减少净资产,记入“事业基金”科目。如果非正常损失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则应直接作支出,从当期的收入中冲销。如果非正常损失的存货金额比较大,则应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核后,直接减少净资产;反之,从当期支出中列支即可。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为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信息,不论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均应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在会计核算上,可以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分期摊销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摊销”科目。
(四)所得税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应该和企业一致。具体做法为:在“经营支出”一级科目的下面增设二级明细“所得税”科目,年终按所得税法规定,把会计利润做相应的调整,计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借记“经营支出-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最终把“经营支出”科目的所有借方发生额结转至“经营结余”科目,通过“经营结余”科目反映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的净结余,以便对事业单位经营成果进行考核。
(五)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1、设计一套能够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预、决算报表,使决算报表与年度预算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彻底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局面。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改革事业单位收支科目的结转时间和资产负债表项目。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其收支科目的结转时间是年末。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设计,导致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会计信息既有存量信息,又有流量信息,失去了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导致收入和支出在两张报表中重复反映,既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因此,建议将事业单位的收支科目改为按月结转至结余类科目,收支科目的发生额只在收入支出表中列报,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只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予以设计。
3、基本建设会计信息纳入事业会计报表之内,增设在建工程情况表,不再单设基建财务报表。改革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的做法,报送基建报表以事业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出现。事业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入不再在“自筹基建支出”列支,而是在发生时计入“在建工程”,完工后计入固定资产,不再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总之,在我国会计制度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借鉴各国会计制度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
结 束 语
通过这次^文档写作,我不但丰富了知识层次,而且我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理论上了有了更深的理解。围绕实际工作,把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既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也为我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毕业^文档设计的时间较短,所以考虑还不够全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莫大的帮助!
答 谢 辞
在本次^文档设计过程中,王静老师对该^文档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文档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文档答辩的各位老师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景宏军《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3)
2. 李保东《对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市场论坛.200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1997年5月28日发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7月17日发布
5.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