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及其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第3页
(一)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第3页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对会计行为的影响………………………第4页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现状及其下降的原因……………………… 第4页
(一)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现状……………………………………第4页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下降的原因………………………………第6页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 第9页
(一)全面实施会计诚信教育…………………………………………第9页
(二)强化会计诚信制度建设…………………………………………第9页
(三)强化会计法治建设………………………………………………第11页
(四)坚持机构和个人的独立性………………………………………第11页
(五)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第11页
(六)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励机制…………………第12页
(七)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第12页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美国会计陷入“信用沼泽”,中国会计也面临“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究其根本原因,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下滑。在社会下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唤起社会对这一领域的高度关注,是当前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净化社会风气、遏制腐败滋生的关键之举、治本之策。本文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中“信息失真”及“职业道德欠缺”角度的分析,指出了其对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其内在的基本要求,剖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诚信的方案。
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
在社会下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唤起社会对这一领域的高度关注,是当前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净化社会风气、遏制腐败滋生的关键之举、治本之策。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对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其内在的基本要求,剖析了原因,提出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诚信的方案。
一、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及其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一)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
发达的市场经济需要优良的道德氛围来维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规范的市场经济应是法制的经济、也是德制的经济、信用的经济、契约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靠的就是道德、是诚信。
发达繁荣的市场经济更应讲求“诚信为本”,而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及会计工作在整个经济运作和经济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恪守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会计行业的诚信既对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维系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以及和睦相处,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并维护人民大众共同的整体利益。在我国,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同时又受社会公德
的约束,体现社会公德的要求。
2、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客观需要。会计工作是通过会计人员的核算和监督对经济生活起反映和管理作用。会计工作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记录和核算。所以如实反映正确核算可以说是决定会计工作成效和质量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对会计工作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3、诚信关系到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公平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就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行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取胜,并以此树立社会信誉。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竞争力强,靠的就是从业者强烈的质量和信誉意识。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对会计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因素,即个体内在因素是指因其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修炼程度不同而发生的对会计职业行为的不同认知、判断等。这种认知、判断在会计行为发生之前或之中就已形成,它可以直接指导或左右着会计人员个人的会计行为。每一个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之前、之中或之后都要对他自身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理念荣誉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经过再三考虑方能做出决断,再实施其会计行为。不同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水平会直接导致不同的会计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唤起会计人员的觉悟及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能够激励会计人员更加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较自觉地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去约束和节制自己或他人的违禁行为,从而指导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客观公正、合理合法地反映和揭示经济事项,完成社会和各单位赋予的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任何社会和个人对于客观经济规律,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主动适应、掌握和运用它,而不是去改造它,更不能去违背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于有些会计人员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正是违背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诚信的表现,也严重影响了而后的会计行为。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业造假也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水平下降所导致的。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现状及其下降的原因
(一)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现状
1、会计信息失真
在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企业、政府和公众对公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使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厦”,由此而见,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是国内外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会计造假问题严重,给消费者、投资者、债权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损害。2000年财政部对100家国有企业进行检查,发现有81家虚列资产37亿元,87家虚列利润27亿元;2001年被中国证监会查处或被沪深证交所公开谴责和批评的上市公司近100家;同年有关部门抽查了16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因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财务虚假的金额达71.43亿元。例如:琼民源在1999年度会计报告中,虚构利润5.4亿元;在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调查中,发现该所给银广厦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银广厦近四年中,仅其虚增利润就达7.71亿元,使广大投资者损失近68亿元;2001年度在《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中,账外设账的单位580个,私设小金库的单位473个,查出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3万多个,违法、违规金额总计达757亿元。以上事例,仅为会计造假之冰山一角,难怪财政部长项怀成就提出把“依法强化会计工作,严厉打击做假账”列为财政工作的重点之。
2、职业道德缺欠
会计造假如此猖撅,是因为缺乏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不足、无效的企业模式以及会计师和市计师自身的问题等等。然而,我认为,最终的罪魁祸首不正是职业道德的沦丧吗?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带来了整个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包括道德观念,都有相对的、部分的变质。概括起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欠或失范的表现有:
(1)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满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经常为他人所左右,不能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经常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
(2)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日益淡薄,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经常在权势关、金钱关和人情关这三关面前打败仗,不能做到知情报告和保守秘密。
(3)一些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较差,不注意专业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职业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事实表明,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其突出表现的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确实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方面的问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下降的原因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但市场经济又是产生不诚信行为的温床。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不断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纵观近些年来国内会计行业,当前的会计诚信水平不断下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制度保障不健全。据有关数据表明,由于“会计法规不健全”而产生的会计人员偏离职业道德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比例为40.3%,个别行业这一比例更高。因此,健全和完善法规体系,对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了可钻的空子。竞争是市场运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都要努力保护和促进正当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实际上,每个竞争者的条件、势力、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相对处于优势的,要争一取更大的胜利,做“龙头老大”,相对处于劣势的,则要努力求生存,甚至还想“以弱胜强”。在难以从容取胜时,各自必然是想方设法、不择手段,乃至违背了道德和诚信的原则。在国有、集体单位中,产权主体未能人格化,即使是公司制企业,其中属于国有或集体股份的权利和责任也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从非诚信行为中获得好处的人就很多。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如此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恪守诚信原则呢?这几年,财会领域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其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不断朝着“自主”的方向变化和调整,因而,相当部分人认为,抓住这过渡时期的“机遇”大搞一把无碍,等到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条例规范定型后再循规蹈矩不迟。整个市场诚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
2、道德环境恶化。诚信问题不仅是行业品质问题,更是社会风气问题,要靠道德来规范,靠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广泛的公众认同来保证。而不良的社会风气正严重污染着道德环境,50年代的浮夸风和“文化大革命”中实用主义的颠倒黑白、弄虚作假思潮的影响在延续,遇到市场经济环境又迅速膨胀,使会计信息服从所谓的“政治”需要。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会计领域也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许多会计人员、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变成了“利益驱动”,一切向钱看。根据调查显示,由于单位领导为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而迫使会计人员造假的综合比例分别为40.3%和55.8%,某些行业这一比例更高,居各因素之首。历史遗留的痕迹或许已经无法改变,但是而今的行为却又为何屡禁不止呢?做假账的单位实在太多,单位负责人大胆决策做假账,中介机构帮助策划做假账,会计人员具体操作做假账,政府官员默许保护做假账,做假账大有法不责众之势。舆论一般也不谴责做假账行为,有的人反而认为为了搞活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搞一些“包装”也无可厚非,即使对一些严重的做假账行为进行批评,也往往是避实就虚、泛泛而谈的多,谴责具体单位和个人的少。公众的评论和舆论的力量并末给做假者带来多少影响,于是,做假者就不会感到有良心谴责和道德约束。试问,这样的道德环境,能让诚信的清流洗刷人们的心灵吗?
3、惩治力度不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就是要用强有力的法律条款去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又执法不严,所以对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起不到足够的震慑和防范作用。统计结果表明,由于“惩罚过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比例为29.9%,可见,强化法律环境对减少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行为也是比较重要的。现行的《会计法》、《刑法》对会计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虽然都有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规定,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监管、执法的主体和手段不够明确,处罚比较宽松。《会计法》明文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但无论是《会计法》还是《刑法》,规定要对会计违法犯罪行为给以处罚的都只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而不是单位负责人。另外,由于物权法、债权法、个人破产法等法律的缺失以及《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还有待于完善,致使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而受损害方要得到民事赔偿还很困难。况且法律只针对表面的违法行为,而法律管不到的不良行为和心灵,唯有依靠道德方能从根本上加以监管。
4、监督执行乏力。一些会计人员利用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和个别领导的不良道德意识,违规操作,谋取个人私利。例如,会计凭证不按规定填写,手续不全,要素不全,不经审核就入账;乱用科目,任意开空白支票,打“白条”等,长期无人过问;故意不按规定程序记账,不按时记账,账外设账;会计报表不按规定编报,乱挤、乱提、乱摊、乱算成本费用,搞所谓“书记成本”、“厂长利润”等得到单位领导的支持。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缺乏,为会计人员犯罪和发生会计职业道德不当不诚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内部控制不健全,监督不力,给职业道德自律不强不诚信者提供了犯罪的土壤。有关数据显示,由于“监督不力”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严”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比例为64.9%和50.6%,农垦行业上述两个比例均为85.7%,占第一位。
5、独立性缺失。
⑴缺乏独立的委托人,根据契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的当事人一方为资产所有者,是委托人;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企业的以营管理者,是受托人。会计便是中介地位,沟通和维系着这种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只有本着诚信原则才能消除委托方的信息劣势。一旦委托人变得远离企业或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那么,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会计造假行为便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在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下,确定的委托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证券市场上,“股民”们作为委托方的高度自由流动,使得他们只关心“今天”的利益,他们对会计诚信的履行持冷漠态度,有时甚至希望会计诚信丧失,从而博取个人利益。
⑵会计人员缺少应有的独立性。.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整个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是依附于企业存在的,这种地位上的从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制约了会计职责的履行。在会计核算和决策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总是要听从管理当局的控制和指挥,尽管作假时或许心中会隐隐得产生不安和自责,但除了无奈,会计人员别无选择。有^^文档显示,在处理会计事务的过程中,当会计人员的意见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领导的意思办,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做好“技术处理”以便按领导的意思办。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会计失真现象,会计人员被迫操作的占44.7%,配合单位负责人作假的占26.8%,可见,由于管理层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会计人员独立地位的缺失无疑是导致会计诚信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⑶注册会计师独立地位的丧失。注册会计师历来被看作是会计信誉的守护神。也素有“经济警察”的美称。然而,现行的会计师事务所聘用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审计市场无序竞争,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降低审计收费,另一方面不断靠拉关系、走门子来争夺顾客,为了不得罪客户,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再加上审计服务与会计服务一肩挑,中天勤和银广厦,安达信和安然便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如此的现实情况都是由于独立性的缺失,注册会计师不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参与造假,使得会计诚信进一步丧失,另外,还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许多会计人员往往既负责信息提供,又充当内部审计,两个班子一套人马,内控形同虚设。种种客观原因导致会计独立性的缺失。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
当前经济领域里突出存在的“诚信危机”、“信用沼泽”等问题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摆在了一个非抓不可的地位。讲求诚信为本,重建会计诚信才是“不做假账”的根本出路,会计诚信在发展和规范市场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显示了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5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建立社会信用之路任重而道远。加强诚信建设,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可从如下几方而着手:
(一)全面实施会计诚信教育
会计诚信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会计人员高尚道德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教育对象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一师等相关人员,《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有忠诚执行《会计法》的责任,注册会计师依法对企业和相关单位有社会监督的法律地位,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大规模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并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目标,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到会计执业资格准入教育,到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都必须把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不仅要向他们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必须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强化会计人员道德的规范,促使会计人员注重本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修养。70多年前,一代会计大师潘序伦先生提出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做人原则,以及“一曰公正,二日诚信,三曰廉洁,四曰勤奋”的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至今对每一个会计人员仍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强化会计诚信制度建设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不清晰,国有股份所有者缺位是造所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是重塑会计诚信的基本对策。一方面,国有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改造,已经进行了改制但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的上市公司,应适度
剥离部分国有产权,无偿让渡给企业职工,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监督企业管理当局的能动性,促进企业管理当局规范经营行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应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形成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产权边界清晰,避免国有股一股独大,防止内部人控制,把对非诚信行为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人,遏制非诚信行为的泛滥,从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监督;另一方面,设立纯经营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国有股份所有者实际缺位的问题。该机构不应从事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活动,其身份是拥有众多企业股份的股东,依靠投资所得的股权对上市公司享有监督权和收益权,通过行使国有股股东表决权对上市公司实施控制。
2、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委派制要求企业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一个中介机构会计结算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单位设报账员,由中心统一管理,所有者通过会计结算中心聘请委派会计监督经营者,会计结算中心对企业所有者负责,双方是委托代理的
关系。企业所有者是会计的委派机构,拥有对委派会计的最终决定权。会计委派制作到了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财务报告的存放与形成单位的分离,它将会计人员从现行的所属机构人员编制及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使会计人员独立于企业经济利益、人事管理之外,其一切个人利益与其司职的单位无关,而由会计结算对其进行考核和奖惩,因而不被企业所左右,不为利益而驱动,不受上司所胁迫,这就使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送各种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会计诚信建立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3、完善会计体系。加大执行《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力度;认真贯彻各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有关人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使各单位的会计工作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都能明白各自在会计诚信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然后身体力行,贯彻始终。
4、建立健全会计监管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尤其要突出监事会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作用,建立健全主要包括:账户体系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报表编制、计量和计价制度、台账制度、监督及审计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其次,加快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推行标准化作业制度,按照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程和方法开展业务,使其对会计的审计监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质量。最后,应强化政府监督,加强这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将不断提高会计诚信水平。
(三)强化会计法治建设
市场经济体现为法制经济;通过对各种市场行为的立法、执法规范正当的市场秩序。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顺应经济形势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尽快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加快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我国应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关公司制度、物权、债权、破产、侵权赔偿以及会计等方而的法律法规,明确发生会计造假行为时有关各方将承担哪些责任,明确什么人对会计诚信负有监督责任以及监管者不作为时应负什么责任,明确会计造假行为的受害人可以主张哪些权利等等。同时,强化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惩造假单位和个人,加大其违规成本,对造假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只有做到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标本兼治,诚信在中国方能确立。
(四)坚持机构和个人的独立性。加快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工作,大力倡导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以增强注册会计一师的独立性。审计机构要切断与其客户的“暖昧关系”,禁止严重影响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发生。企业会计人员也要站在中介立场上,按会计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办事,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持其独立性。
(五)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以职业良心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是会计人员对他人和社会义务感的强烈表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依据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自愿地选择和决定行为,作为其发自内心的巨大的精神动力,从个人本身的内在素质的提高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各项会计政策和会计法规。设立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必要的自律制度,开展自律活动等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重要内容。
(六)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建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可以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会计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违反会计诚信的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督促全行业逐步重塑会计诚信。人们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十分有效的可行方式。测评过程中要坚持领导、同事、服务对象测评与自我测评相结合,具体规范测评与分析综合评定相结合,从而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地对职业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七)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会计诚信既有法律问题,也属道德范畴。建设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离不开社会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社会舆论代表了广大群众的一种意志、情感和价值取向,能给会计人员以某种荣誉感或耻辱感。会计人员受到赞誉时,会得到激励,社会舆论正是通过这种褒扬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受到谴责时,会于羞耻而抑制其言行,社会舆论便从另一个侧面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因此,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公开鞭挞反面典型,宣传正面典型,培育揭露、抨击会计造假行为的社会力量,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总之,通过本文对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现状、原因、解决方案的阐述和演绎,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开展会计行业自律活动是当前会计行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在会计工作中运行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建立具有高度诚信和职业道德的会计体系。
参 考 文 献
1、王开田.会计行为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毓圭.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韩传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王立彦、崔谨、徐惠玲.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责任——理论、规范及案例[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1.
6、柴慧.美国陷入“信用沼泽”「N」.中国财经报,2002. 7.4,第5版.
7、刘玉廷.诚信真实——会计管理的目标「N」.中国财经报,2002.4. 18,第1版.
8、阎达五.“不做假账”值得会计人员警醒「N」.中国财经报,2001. 7. 5,第1版
9、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J].会计研究,2002, (4).
10、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⑶
11、陈毓圭.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体制[J].财务与会计,2003, (3).
12、洪玫、姜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浅探[J].财会通讯,2002,(12).
13、赵春光.会计职业道德及数字经济的冲击[J].上海会计,2002,(7).
14、颜权.试沦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财务与会计,2002, (3).
15、范杰.谈谈会计工作中的道德问题[J].上海会计,2002, (4).
16、蒋玉娟、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2003, (3).
17、卞宇.对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3, (3).
18、曹庶清.毋忘立信——也谈会计诚信「J」.中国农业会计,2003, (3).
19、郎永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环节初探[J].四川会计,2003, (3).
20、侯著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2, (8).
21、[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中译本「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