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 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审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中国和西方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有着怎么样的发展过程,推动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论述,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当今审计工作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计 发展 动因
目录
中西方审计的发展及其动因1
前 言2
1 概述审计3
1.1 审计定义3
2审计的发展3
2.1西方审计的发展3
(一)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3
(二)西方社会审计的发展5
(三)西方内部审计的发展6
2.2.我国审计的发展8
(一)我国国家审计发展8
(二)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10
(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11
3 审计的动因12
3.1 西方审计的动因12
3.2 我国审计的动因13
一、国外经济的进入冲击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多元化的经济发展13
4结论13
前 言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依靠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各种经济决策已成为当今社会主流。作为对财务信息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审计学和审计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并在维护资本有效运转,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审计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乾隆帝审查福建仓库亏空案到现代各大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审计的监督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方各面。从1984年我国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在有关的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等)就规定了公司发行股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持股比例、盈利情况等)及向证券发行主管机关报批时所需报送的文件^^文档,都必须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入世后,中国经济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决定审计监督全球化。愈来愈多的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法人在进行大量的贸易交易过程中,都需要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组织,独立的毫无干预地对其交易情况进行鉴证、评估、评价和披露,以保证得到公正、准确、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
审计监督是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我国审计工作在经历了近20年开创阶段的基础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现在各种新新的审计形式的不断发展,目前已进入了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新阶段。对审计工作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挑战。
1 概述审计
1.1 审计定义
我国“审计”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的《宋史》。从词义上解释,“审”为审查,“计”为会计账目,审计就是审查会计账目。“审计”一词英文单词为“Audit”,被注释为“查账”,兼有“旁听”的涵义。由此可见,早期的审计就是审查会计账目,与会计账目密切相关。
审计定义是对审计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审计这一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揭示。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普遍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的发展
2.1西方审计的发展
(一)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
西方一些国家的审计,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具有具体的内容,更体现了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据考证,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就有了官厅审计机构及政府审计的事实。审计人员以“听证”(Alldt)的方式,对掌管国家财物和赋税的官吏进行考核,成为具有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工作。在西方的封建王朝中,也设有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国家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例如,法国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就设有审计厅,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后,拿破仑一世创建的审计法院,至今仍是法国政府实施事后审计的最高法定机构。在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政府审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欧洲的许多国家于19世纪在宪法或特别法令中都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确立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地位和审计范围授格独一地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多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议会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并对政府行使包括财政监督在内的监督权。为了监督政府财政收支,执行财政预算法案,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人多数国家在议会下设有专门的审计机构,由议会或国会授权,对政府及二营企卡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美国虽然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它重视经济管理,在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三方面颇有成就,这就促使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前美国没有独立的财政监督机构,只在财政部设有审计官进行审查,直到1919年参、众两院建议组成预算特别委员会后,才把对政府账目的审计从财政部的业务中分离出来;1921年公布了《预算和会计法》,并根据该法建立了美国最高审计机关—一审计总局,受理政府账目审计,以寻求经济有效方式来管理美国政府的公共款项。除中央情报局和位统办公室不能审查外,凡与公共开支有关的审项,都有权审查、审计总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国会提供信息和参考意见,以便有助于国会各委员会的工作。
英国的审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近代审计的发源地。英国的王室财政审计制度早在13世纪就正式建立起来了,至今有770多年的历史。在N和12世纪,英王一直把持有国家的财政大权,在威廉一世时代和亨利一世时代封建统治古在财政部内设置厂审计监督部门,即上院(收支监督局)和下院(收支局)执行审计监督。1215年英的《大宪章》的颁布,制约了英王的权力,奠定了英国国家审计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基础。1785年,根据《更好检查和审计国王公共账目的法到,取消国库审计官、约建厂五人审计委员会。1834年,颁布厂修订审计制度的法案,特别审计院长负责国库公款的监督,院长系终身职务、1861年,开始在众议院设决算审查委员会,第一次真上建立了统一的、独立的审计机构。1983年1月l日,通过了《国家审计法案》,取消英国国库审计部,正式更名为英国审计署、英国国家审计署独立于行政部门,代表议会对政府进行监督,向议会报告工作。
西方国家除了立法型的审计体制以外,还有司法型审计体制、行政型审计体制等。如法国审计法院是独立于立法机构一议会行政部门——内阁政府的一个司法机构,审计法院的院长由总统任命,为终身制;审计法院的裁决为终审判决,且有法律效力。国外的国家审计,不论是哪一种类型,都立足于保证国家审计机关拥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以便于不受干扰,客观而公正地行使审计监督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不仅在审计体制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审计理论和实务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即把经济监督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三E审计、绩效审计方面发展。
(二)西方社会审计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社会审计,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形成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的。I6世纪末期,由于地中海沿岸商品贸易得到了发展,便出现了由许多合伙人筹资,委托给某些人去经营贸易的商业运行方式。这样,就导致了财产所有者与经营权的分离,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就有了必要,当时便有部分财产所有者聘请会计工作者来承担该项监督检查工作。这便有了社会审计的萌芽。1720年,查尔斯·斯内尔受托对南海公司破产案的审查,并编制了一份审计报告书,从此,审计正式走向了民间。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为特征的股份公司大量涌现。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也成了英国社会的普遍需要,因此,现代社会审计制度便应运而生。19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英国实行特许会计师制度,取得会计师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实践。英国职业会计师的主要业务是审计,此外还兼做编制财务报表、税务业务、财务和管理咨询等业务。英国早期的社会审计,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体系,只是根据查错防弊的审计目的,对大量的账簿记录进行逐笔审查,即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后来人们称之为英国式审计。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工业得到发展,为了加强股份公司的会计工作,以代理记账为专业的会计师应运而生。19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资本的大量输入,英国的社会审计也传入了美国。1886年纽约公布了公证会计师法,1887年成立了“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后改为“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成为当今美国最大的会计团体。美国最初的会计师业务,主要对合并时的资产进行验证、设计会计制度和为信用目的而进行审计,并非是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20世纪初,出于银行信贷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性审计,借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于是美国的会计师突破了详细审计的做法,创立了资产负债表审计,即美国式的信用审计。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1932年的库罗尔事件,震撼了美国经济,美国开始重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1933年公布了《证券法》,次年公布了《证券交易法》,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向交易所提出经过公证会计师审查鉴证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就促使了证券交易审计的诞生。从此,美国社会审计的重点由资产负债表审计发展为以损益表为中心对整个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即为财务报表审计。
(三)西方内部审计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同样可以追溯到古代和中世纪,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经济组织中的内部经济监督也就有了必要,庄园审计、宫廷审计、行会审计、寺院审计也就因此而产生。不过早期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无原则上的区别。
20世纪前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托拉斯式的大型企业大量出现,企业内部只能采取分级、分散管理体制。这就导致了大型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由最高管理当局授权,对其所属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进行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近代内部审计也就因此而产生。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竞争更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十分重视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实行事前预防性控制,现代内部审计随着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现代内部审计出于经济预测和事先控制的需要开展了事前审计;现代内部审计的领域由财务审计扩大到对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现代内部审计从过去的详细审计改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
美国内部审计分为政府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在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设有稽核长办公室,执行内部审计。美国很多大中型企业从本世纪30年代就设立了内部审计,1941年内部审计师协会就建立起来了,后来发展成了一个国际组织。美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有直属总经理领导、副总经理领导、主计长领导等三种形式。近年来,有的企业内审机构受主计长和审计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有较大的独立性。英国的内部审计由部门审计和企业审计组成,一般均由部门或企业最高负责人领导,它的主要职责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中外审计的发展历史,表明了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内涵的丰富和范围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全面发展,而且加速了审计目的、审计特征、审计体系、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规范方面的变化,促进了现代审计的形成。
2.2.我国审计的发展
(一)我国国家审计发展
我国审计历史源远流长,从国家审计发展过程看,大体经历了古代审计、近代审计和现代审计三个阶段。 公元前11世纪至1840年为我国古代审计阶段。我国国家审计产生于西周时代,其主要标志是“宰夫”一职的出现。在周朝官制天官系统中,大宰、小宰和司会等官职均与审计职责有关。大宰为天官之长,其中有“以八法治官府”之审计职掌,即就会计之中有失考断之;大宰还受计岁会,每三年还要对各级官吏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根据功过进行奖惩。小宰为大宰属员,协助大宰受计。小宰的属员宰夫是周代官厅审计的主持者,是主管“治朝之法”的官员,他不掌管任何财物收支,只负责对各官府的财政收支进行全面审查,就地稽查财物收支情况,临视群吏执行朝法,以维护国王的利益,如发现违法乱纪之事,可越级向天官乃至国王报告,加以惩处,对用财得当者,给予奖励。
秦汉时期是审计与会计由合一而渐次分离,审计走向独立的阶段,秦代实行御史制度。国家设御史大夫直接辅佐皇帝,行使对国家政治和财政的监督工作。在全国三十六郡设监御史,负责郡、县的政治和财政监察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汉承秦制,仍由御史大夫兼上计之职,行使监察大权,并制定了有关上计实行办法的“上计律”,更加完善了自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上汁制度,从而使我国审计与法相联系,成为我国审计立法的开端。
隋、唐两代,在“刑部”下设“比部”,进行审计。比部是独立的审计组织,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行使司法审计监察权,专管“勾稽天下财赋”。
宋时,除在刑部之下设有比部外,北宋初还在太府寺内设审计司,并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诸军请司专勾司,专门审查军政开支。后于南宋改“诸军诸司专勾司”为“审计院”,从此,“审计”一词,不仅成为我国审计机构的命名,而且成了我国财政财务监督的专用名词。元朝取消了比部,户部行使审核会计报告权。明、清时,比部职权虚有其名,另设六科,十三道监察御史,构成独立的监察系统,即所谓的科道制度。事实上,元、明、清三代基本上未设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处于中衰时期。
1840年至1949年为我国近代审计阶段。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在国务院下设“中央审计处”,各省设“审计分处”,并公布《审计处暂行规定《暂行审计规则》、《执行规则》、《收支凭证的证明条例》等市。<规。民国三年改审计处为“审计院”,颁布《审计法》和《审一;上实施规则》。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公布《审计院组织法》,仍设“审计院”。民国二十年改“审计院”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民国 时期审计的一个最重要的恃点是:审计法规的完备达到空前的程度。一方面,它突破了历代将审计内容附于其他刑事法规之内的习惯做法,公布了大量的专门的审计法规;另一方面,所颁布的审计法规涉及到审计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审计法规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和根据地工农政权中也实行了审计制度,既有一定的审计组织,也颁布了一些审计法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5年 7月建立的省港罢工委员会中就设有审计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于 1934年公布了《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规定设工中央审计委员会,并在省和直属市分设审计委员会,重点是审查开支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问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边区行署、专区、县均有审计委员会。
解放以后,我国审计步入现代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学习苏联的经验,以会计检查取代了审计,国家未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一方面赋予会计人员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职权;另一方面实行由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进行不定期的会计检查,财政、税务、银行进行业务监督。但这些检查监督,既不能自行监督,也不能互相监督,更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的审计制度、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监督体系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主要出于健全民主与法制,为宏观调控服务,维护经济秩序,保障所有者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定了在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9月在国务院设立了审计署,县以上的各级人员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审计局,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1984年12月17日,中国审计学会成立。1985年8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同年10月又公布了《审计工作试行程序}。198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等做了全面规定。199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二)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审计应用而生。北洋政府1819年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1921年在上海开始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执行审计工作。以后又先后颁布了《会计师注册章程》、《会计师复验章程》、《会计师章程》等,规范了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取消了社会审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和贯彻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总方针的需要,于1979年开始陆续设立会计顾间处。1980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同年5月开始筹备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于次年正式开业,接受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承办会计和审计的有关业务。我国198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20条规定:“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通过法律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任务所做的规定,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审计的发展。根据会计法的规定,198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5年财政部批准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至第7号、《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这些法规与准则的公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发展及其规范化。
从1983年起,审计部门领导下的审计事务所在全国陆续组建,1987年1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会审计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具体明确了开展审计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然后在审计条例中二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审计组织的性质和业务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经财政部、审计署研究决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行统一联合,并颁发了《财办字门995)26号》文件。从此我国社会审计事业走上了统一发展的道路。
(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我国早期的皇室审计、寺院审计均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在民国时期就已诞生,特别在铁路、银行系统,解放前就有了较为健全的内部稽核制度。解放初期;我国一些大型专业公司和厂矿企业也曾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一些中型企业也设有专职的审计人员,只是到1953年全面学习苏联后才被撤销。
我国社会主义内部审计是从1983年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1985年12月公布了《审计署关上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暂行规定中所阐述的内部审计问题;后来在《审计条例》中,又原则地规定了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审计范围等;当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后,各业务主管部门(部、厅、局),又针对本系统情况做出了系统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规定。上述的一些制度和规定,促使了内部审计机构的迅速建立和内审工作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1995年7月14日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它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内部审计制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审计的动因
审计动因就是审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以及动力。研究审计动因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为什么产生审计,为什么需要审计和为什么审计需要存在和发展。审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3.1 西方审计的动因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审计的动因各种各样主要有:
一、(1)受托经济责任论(2)代理论(3)信息论 (4)信号论(5)保险论(6)冲突论 二、数学理论
3.2 我国审计的动因
从1979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巨大的冲击。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审计的动因:
一、国外经济的进入冲击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多元化的经济发展
4结论
通过上述的探讨对于审计这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审计概念的初步了解,探究审计的起源,主要取决于一个前提:即经济责任关系。和两个条件:(1)经济条件(2)政治条件一起推论出审计是阶级的产物。通过会计中需要审核稽查的因素,并非是导致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审计是因授权管理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才是审计产生的真正基础。分析了(西方审计与我国审计)的国家、社会、内部审计发展历史过程和阶段。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发展。概述了中西方审计发展的动因。在审计仍在不断前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着国家审计的发展。世界已进入信息革命朝代,信息革命已深刻影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我国财政、金融等领域在信息化的影响下,网络化、电算化的程度越来越广泛,依赖手工作操作的财会工作方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系统审计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审计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周勤业 《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2月
刘建军 《审计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2月
刘学华 《审计学》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顾芸 沈征 《审计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熊林峰,林君芬 《财会月刊》 2005.10
安亚人 《审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朱锦余 《审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萧英达等.国际比较审计[M].立信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马晓芳,周永梅 对审计动因问题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
赵保卿.审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胡春元 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杨时展 世界审计史[M].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审计学原理》 中国审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