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河南地区经济发展概况…………………………………………………………2
二、河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成因………………………………………………3
(一)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3
(二)人口多,城镇化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3
(三)产业结构优化不合理…………………………………………………………3
(四)农地产权不明晰,经营权不稳定……………………………………………4
(五)土地征用制度不健全…………………………………………………………4
(六)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土地…………………………………4
三、河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4
四、参考文献…………………………………………………………………………5
一、河南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全省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44988.1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中西部省份首位。
图1河南地区生产总值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9.6:47.7:42.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4%。农业“四优四化”(四优: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四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地方财力继续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5238.35亿元、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6.97亿元、增长1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24.66亿元、增长9.8%。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0元、增长9.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58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9元、增长8.7%。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890.36亿元、增长10.4%,基础设施投资8831.39亿元、增长30.4%,工业投资19190.97亿元、增长3.5%。民间投资34276.03亿元、增长9.1%,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8.1%,是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图2河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
河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河南经济不仅基本完成了由经济体质向市场经济体质的转变,而且正在实现由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向以新兴工业为经济主体的重大转变。河南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五大经济体。但仍处于低水平,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困境和成因做了分析。
二、河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成因
(一)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大粮食主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河南是一个真正的农业大省。河南有超过1亿亩耕地,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河南省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农业增效低,导致当地种粮农民积极性不高,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持续增产难度增加。
(二)人口多,城镇化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
2010年河南省常驻人口数量94023567人,居广东省,山东省之后,处于全国第三,是一个人口大省。但是,河南省城镇化率只有3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68%将近 11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城镇化率低,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比重大、人口聚集度不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效率低,这成为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3河南地区人口排名
(三)产业结构优化不合理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前几年河南省县域增加比较明显,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河南省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城镇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得到发挥,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内生机制还不健全。可见,全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薄弱阶段。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中国,尤其是在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与耕地总量绝对不变的保护政策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如何解决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农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既不牺牲欠发达地区农民现代化的出路、又不牺牲东部发达地区粮食安全的路子,既需要中西部传统农区通过迅速的城市化来压缩持续扩张的农村人口,减轻粮食安全的压力,同时也需要国家在粮食供应政策上进一步开阔思路、放宽视野,积极引进全球资源,放弃传统的农业文明思维,建立全新的国家安全体系,解放更多的耕地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当然,更需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上提供响应的粮食安全成本与补偿性支持,以回报粮食产区提供国家粮食安全所导致的经济利益损失。
以河南经济振兴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农区现代化探索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发展难度最大而又亟待国家政策支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拉动的市场增长主体,承担着中国制造业从东向西逐步转移的任务;而且又长期承担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探索河南经济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整个中国现代化发展亟需要解决的关键内容与重大课题。
(四)农地产权不明晰,经营权不稳定
农村土地制度相关法律从表面上看,土地的所有权是明确的,即集体所有。但是,“集体”是指哪一级,法律规定较为含糊,农地所有权可以属于乡集体所有,也可以属于村集体所有。可见集体所有是一种所有权主体缺位的所有制。陆奕彪(2000)认为,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其产权形式是虚制的,国家仍掌握土地的收益、使用和分配权[2]。同时,土地的频繁调整与过短的承包期限,使得许多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缺乏安全感,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不利于农民发挥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降低了土地的产出效率。这都直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落后的农业反过来又制约着城市化进程。
(五)土地征用制度不健全,相关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土地征用程序制度虽然初步规定了征用前的调查、审批、征用期间的听证、补偿等程序,但这些规定条款过于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其要害之处是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这必然使得土地这一农民最大的“资产”无法实现真正的最大的价值。农地要转为建设用地其唯一途径是国家征用,然后在土地二级市场进行市场运作,政府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然而现行土地制度征地范围模糊、权力滥用、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机制不健全,引发了“失地农民”问题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制约了河南的城市化进程。
(六)、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土地
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河南省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对土地需求与日俱增,这必然带来耕地数量的减少。不仅传统工业从内涵和外延上迅速扩大再生产,而且大量兴建新兴产业的工厂,实现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业用地。
然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症结在于土地指标的限制。目前来看,河南省的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资源不足的硬性约束,而以粮食安全为借口的耕地红线更是导致了严重的土地供求矛盾,严重限制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的形成,制约了以河南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河南省在现代化过程中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例外,也不可能脱离规律。即中原经济区要想提高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必然需要土地(耕地)的结论。没有土地政策的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以用来进行城市化、工业化建设。
三、河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企业要完成改制任务,盘活资产存量,促使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带动,利用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搞好产品系列开发,使优势产业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良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建设一批以优质专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转化与加工能力,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搞好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测、质量认证体系,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与认证,培育优质名牌产品。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认真贯彻《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继续清理和修订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措施,尽快制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具体办法。要把非公有制企业家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学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经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各县(市)要建立培育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建立完善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引导农民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走出河南,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一切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限制,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更要积极创造,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探索中原经济区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允许我们先行先试。这也就是说,只要能实现河南人民的富裕与河南经济的发展,任何的路径都可以尝试,任何的方案都可以研究与讨论。因为我们相信,在当前的条件下,中国进一步的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河南经济振兴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尚未进入现代化的广大欠发达农区的人民富裕与发展问题,而不再是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因此利益的取舍与手段的协调就是可以探讨的。
四、参考文献
[1]张有立:“三化”协调发展是化解河南发展困境的途径[J].
[2]刘荣材: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模式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18).
[3]张玉刚等:浅析现行农地制度对城镇化进程的制约[J].科技与新农村,2007,(02).
[4]胡俊波等:现行土地制度是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层次原因[J].商业研究,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