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之中,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改革相对滞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收付实现制的不适应性、会计核算体系存在问题、财务报告系统存在缺陷等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资金管理的需要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逐步让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让、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与完善会计报表体系等方面着手改革。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
会计制度是我国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主要形式。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体系,是现代会计的一大特征。与此相适应,我国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是从事生产经营业务,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2001年统一为大行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则是国家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宏观性,广泛性和政策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构筑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新体系,体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新思路,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都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与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对单位预算资金运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全面、系统以及连续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事业单位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结果进行的全面、系统和连续的会计核算。
行政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相比较有以下特点。第一满足公共需求是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其具有明确的非市场性;第二必须按预算管理的需求进行收支核算,收付实现制式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第三行政单位会计一般是不进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财政拨款上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经费的主要资金来源,开展业务活动创造的收入也是其资金来源之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性业务收支核算可采取权责发生制;因为事业单位的行业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有更加详细的分类,例如学校,科研单位和医院等。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分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科目,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审以及附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已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实施,适用于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一些其他机关和政党组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于我国各级国有事业单位。该准则共分为九章分别是:原则,资金,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报表,附则。并分54项条款对有关问题进行规范,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运作,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无论在会计理论还是在会计实务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基本平稳,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发展既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成果的巩固,是更好地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保证,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改革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不少是深层次的、长年积累形成的,难度更大。针对这些情况,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