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客观、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其核心。这是因为,会计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指南,它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依据和职业保障。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准则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之中,具体还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二是要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三是要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法律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在信息披露法制建设方面,应重点围绕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要配套。信息披露问题的出现,上市公司有主观责任,但也要在外部环境中找原因,除了重视事中控制的立法外,要加强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置。《会计法》、《审计法》、《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可增加相应条款,或者出台明确的司法解释。二是《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责任、处罚措施等方面的提法要更具体、更明确,增强预见性和操作性。三是完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违反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的追究缺乏系统规定。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是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易于落实,而对中小投资者赔偿的民事责任却落实不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事赔偿制度,建立和完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明确不同违规行为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形成一个适宜的、畅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惩戒机制,真正从法律上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形成有力的约束。
(四)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
公司管理层应该树立正确的融资成本观念股权融资过于低廉的显性成本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股权融资的内在成本或真实成本,即通常意义上的投资机会成本则确实高于债务融资成本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这种状况终究会改变,股权成本最终要向其真实成本回归。而短期过快的股本扩张会对公司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股权代理成本以及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作用造成影响,并可能导致公司业绩产生不良变动。
(五)深入发展股票市场,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上市公司在融资时要更多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加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教育,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使融资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分红的多少成为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从而强化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意识。
(六)优化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机制及其有效性与公司融资结构密切相关。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关键在于确定能真正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外部出资人,并形成一套机制,使外部出资人有动力和压力从经营市场优化选拔经营人员,同时有效监督和约束他们的经营行为。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进行转让、回购或置换,适当降低国有持股比例,增加其他股东及公众的持股数量与持股比例,从而优化公司法人治理。在目前上市公司“基本面”不可能马上改变的情况下,需要对配股或增发新股进行监管,以使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得以发挥,使社会资金向使用效率高的上市公司流动,避免保护落后。在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下,还可以考虑增设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考核指标。上市公司中,如果国有股权比重下降,流通股比重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将逐步打破目前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的格局,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会加大,股东作为公司所有人的意识将增强。另外,随着流通股份的增加,上市公司也可以尝试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公司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会逐渐恢复,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将日益完善,这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有重大意义。
四、XT电子信息披露案例分析
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研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