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路径探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体制层出不穷,并广泛的渗透到各种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之中,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产生了长远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传统的成就技术必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在一定的条件上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对企业进行改革,尤其是在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中,更是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优化与革新,以确保企业工作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主要经过了1981年、1985年、1989年、1992年、2001年和2004年的多次重大改革,其中既有国有会计制度也有非国有会计制度,既有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也有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既有大中型企业会计制度也有小企业会计制度,涉及范围之广、改革深度之大、变化内容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通过持续、稳定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现已经初步构建了完整的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协调的会计制度体系。
我国会计制度曾经在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 和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中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环境和时间的不断变迁,会计制度发生重大改革,其中规定了 28 个会计科目,首次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类和资金来源类,允许企业采用增减记账法、 收付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 并特别推重增减记账法。
会计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会计制度的变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将会计制度环境的变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期间:
(一)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制度建设方面主要照搬前苏联,之后经历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企业会计制度的变革最终失败。
(二)1978年——1992年。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1978—1981年间,党和国家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到了1982—1992年,工作重心调整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此期间,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相匹配的。
(三)1992年——现在。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路径探悉 (5)(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