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开始,中国进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会计制度的变迁要适应会计制度环境的变迁,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会计制度环境的改变。这期间会计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的,显现出很多特征,使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规则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变迁,但是我国企业制度仍有不足。
一、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 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 随着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 一些新的会计分支, 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 有关这些会计分支, 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或准则规范, 使得现行会计规范在内容上残缺不全。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各个层次的会计规范, 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办法, 包括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然而, 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 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 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
二、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我国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 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 企业可以自行选择, 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 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 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 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 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 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 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 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 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三、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 计处理的规范, 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 一方面, 由于监督措施不力, 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取所需” , 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 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 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 或设置“两套账” 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 而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 计业务时, 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 提供虚假审计报告。 另一方面, 由于执法不严, 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 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 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 但在处理上大多是“ 限期纠正” 、 “下不为例” , 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 这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 屡禁不止。
纵观我国25年来的会计制度改革,审视我国会计制度的演进过程,反映了会计制度与相关环境的主动适应关系,展示出会计制度不断趋于完善的趋势,也揭示了若干值得我们深思的规律性。首先,一定的会计制度架构是特定会计制度概念框架的结果。其次,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有赖于会计实践的内容。再次,会计制度的繁简程度有赖于政治法律的走向。最后,会计制度国际协调化的程度有赖于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既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推进器;而国际贸易的内容、规模和速度,有赖于 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也是会计制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纵观这些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也能体现出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壮大,从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世界组织以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指导思想,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企业经济都有显著变化,这得益于正确的领导和方针的实施,我相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发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会越来越完善,那些不足和缺陷终将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