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
据《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中解释,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起源、本质、发展规律及自身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般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有着其特有的特点,它对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提出疑问:本着研究新历史主义的专家给出的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学说:“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指出“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作为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是互为条件的。“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历史和文本构成生活世界的一个隐喻。文本是历史的文本,也是历时与共时统一的文本”○3。这个命题使历史与文学、人与历史之间的轴线得到调整:在同一话语基础之上,历史与文学变成彼此内在关联的存在;历史的广袤空间与人的当下生存境遇之间相互敞开,形成了一个历史阐释者与“讲述话语的年代”和“话语讲述的年代”之间双向对话的动力场。
“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观念使文学与历史在文本基础上交融互渗,彼此构成。格非的小说《青黄》即是例证。作者对“青黄”的词源学考证形成的文本逐渐转化为一部关于“青黄”失踪的历史,而后者实际上构成了一部“青黄”的历史,即关于九姓渔户的残缺不全的历史。历史从作家对文学文本的书写中生发出来,而《青黄》则同时拥有了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双重身份。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是历史被文本记录,还是文本记录中的是真正的历史呢?新历史主义小说就是这样对“历史”提出了疑问。
与此同时,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不再把写作角度放在历史旁观者这个位置,而是积极介入其中。我们知道,传统历史小说中的叙述主体总是隐于幕后,让历史自行上演。但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作家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积极介入者,穿行于历史档案之中,与之展开交流对话。作家毫不避讳显露“我”的存在和“我”的主观见解的渗入,甚至用“我想”、“我猜测”、“我以为”等口吻陈述历史。
有代表性的是莫言的《檀香刑》,作家选择了一个明确的历史时期,却用“我”的主观见解去理解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遭遇,三段式的叙述分别从不同的人物入手,却都是以个人积极介入历史进行的。再如李洱的《花腔》,作家把“我”设置为整个故事的叙事人和^论文的收集者,“讲述者”用“有甚说甚”这句口头禅导入故事,将作家的主观意识引入小说中。极力突现作品主人公的心灵和心态,而作者经常作为作品人物出现在作品中,展开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对话。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凸显历史的偶然性,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在作品中强调由欲望引发的“偶然性事件”对人物命运的巨大影响,以此表明历史发展的荒诞性及无规律性,比如格非的《迷舟》就讲述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北伐战争中,孙传芳所部旅长萧深入小河村侦察敌情,七天后突然下落不明,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在失踪前的几天里,他的命运完全被一系列不期而至的偶然的人和事摆布。偶然性充当了小说情节的结构和推动力量。这种受制于偶然性的人生命运似乎是小说所描述的那个历史时代的缩影和明证,也似乎是人类生存境遇的隐喻和寓言。
多数新历史主义作品都表现出对偶然性的强烈兴趣,并通过对历史偶然因素的渲染,加进自己对历史进程的参与欲望和主观态度。但这种对偶然性的执着,常使文学中的历史弥散为一种为迷雾般偶然无定、随风漂浮的历史尘埃。这种历史书写,尽管可以洞察历史中某些久受压抑的心理情感和深层人性内容,但旋即被一种非历史、非理性的洪流和时时流露出的嬉戏态度裹挟而去。
四、 结论
新历史主义小说有着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不同的历史观,在对什么是历史真实的看法,对偶然性的崇尚,对是否存在“历史规律”,甚至对什么叫“历史”的问题上,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在这种历史观的影响下,新历史主义小说焕发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色彩,引发了我们对历史与个人、文学与现实、真实与虚构的种种思考,或许这正是新历史主义小说为使历史更加接近其本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克罗齐曾经告诫我们:“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历史主义作家秉承着这样的历史观,在重新书写历史时,借历史来表述当代的精神与情绪,用当代话语来书写历史故事。新历史主义作品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现实的无奈下,退隐至历史领域,力求反应民间的原生态善,用民间眼光来重写历史,还原民间,从而为人们提供另样的价值标准。
新历史主义并不是传统历史的改写,而是现代情绪的具体化。在新历史主义作品带着崭新的历史观,表述的主题更多的是现代、后现代情绪。偶然、荒诞、冷漠等等充满世纪末的恐怖,同时追求杂样繁多的历史。我国的新时期文学几起几伏,带给人们过多的期盼与失落,一次次的寄予厚望,一次次地跌落深谷。新历史主义带着对历史另一角度的思考,是在中国新时期文坛历经磨练之后逐渐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它会聚了各路精英,融合了各派的优点,有继承也有选择,逐步步入了文学的正轨。也许新历史主义还不是我们最理想的文学模式,但无疑它是中国文坛终结世纪时的一次大总结与大整合,在新历史主义旗帜下会聚了中国目前几乎所有的最有希望的作家,它或者是一次进军前的大会师。或者,我们可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历史主义将把我们带出低谷,走上一条康庄大道,步入一个新的境界,创造出我们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跨世纪文学,从而再塑文学的辉煌!
○1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文化研究》,2004年10期,第25页
○2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21页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185页
参考文献
著作:
1. 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3.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王彪:《新历史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版
5. 南帆:《文学的维度》,三联书店,1998版
论文:
1. 张清华:《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钟山》,1998
2. 王岳川:《重分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99
3. 盛宁:《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文化研究》,2002年5期
4. 评论:《以个人名义进入历史书写》,《作家》,2002年第四期
5. 钟本康:《新历史题材小说的先锋性及其走向》,《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