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人雪莱说:“最甜美的诗歌往往就是述说最忧伤的思想。”本文着重从“皈依宗教”,“回归自然”等方面论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忧郁之美,尝试着去透析那个时代人们丧失了理性的心灵,去揭示那种种无所适从的内心体验,去体会那失落、矛盾、不安、孤独的忧郁情怀。具体安排如下:
【关键词】:浪漫主义 忧郁 宗教 自然 美
【正文】:
在西方文学中,浪漫主义作为感伤主义的直接衍生物,崇尚着忧郁、悲哀的审美传统。“沉郁的悲哀,咏叹的声调,旧事的留恋,与宿命的嗟怨”(注1)这种感伤色彩是浪漫主义的主导风格。浪漫主义作家们是那样热情地标榜过忧郁,向往过忧郁,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地描绘过忧郁,甚至将忧郁上升为一种文学作品中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意境,成为作家们在作品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衡量作品优劣的美学标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
一 、忧郁的成因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转折。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法国资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摧毁了封建统治,让人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曙光,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然而,雅各宾党的专政统治和拿破仑帝国的残暴,使启蒙学者期盼的成果成为泡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并未真正实现。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贫富的对立变得更为尖锐,工业的迅速发展反而造成了群众的赤贫化。“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 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注2)
革命走向了极端,让所有的人措手不及。生活如闪电一般变化,让人们的思想无所适从。浪漫主义作家们感到惊恐、茫然、无奈,他们对前途抱着深深的忧虑。试想一下,如果你美丽的花园中的城堡将在一夜之间倾覆,变成一堆断砖碎瓦,而这一切变化又来得极为迅猛,几乎不等你搬出心爱之物,不等你有整理思绪的机会,一切都变了,那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想呢?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样一场强烈地震,它在毁坏旧有一切的同时,也殃及无辜甚至某些新生的幼芽。人们于是慌作一团,不知何去何从,从思想到行为都丧失了依托,他们所能做的只有恐慌、惊惧和哀痛了……不论将来能给予他们什么,但至少他们已失掉了过去,而且是个美好的过去。于是感伤、忧郁这种痛苦而又混杂着眷恋和期待的复杂心绪便从人们的心底缕缕升起,一直延伸到他们笔下,并终于在那个年代的作品中得到了极其广泛而浓郁的体现。
二、忧郁的表现
(一) 寻求宗教拯救,感受上帝之爱。
革命如洪水般袭来,会将国家引向哪里,人们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人们也不知道,生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全是未知数。人们已找不到欢乐的理由,也没有欢乐的闲暇,于是忧郁便应运而生。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夏多布里昂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被认为是忧郁的政治气氛和时代气氛的最典型的代表。他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一样,在回首往昔,面对现实的思考中发现,要逃避厄运和不幸,除了逃亡异域和大自然中,大概只有基督教可以用那温馨的手来抚慰每一颗伤痛的心灵了。于是,对宗教的进一步皈依,笃信和颂扬就成了这一时期的精神避难所——宗教与人们忧郁痛苦的心灵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拯救方式和新的人道主义追求。宗教所以对这一代浪漫主义作家具有如此的吸引力,是因为:
首先是由宗教自身的属性决定的。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忧郁之美(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