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束语
余华小说从八十年代的展现人物内心与现实的激烈冲突的充满后现代意味的暴力作品,到九十年代的完成内心从紧张到平和转变之后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作品的转变是明显的,但前后两个时期的小说也始终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在进入九十年代,物质侵蚀思想,改变话语权力的时候,许多作家转向为物质为媚俗邀众的世俗写作,先锋精神丧失殆尽,文学作品失去了向精神世界挑战的能力,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为物质的浅薄欲望,但余华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查问和审视生存状况的存在者,他用独特的个人话语,把对现实状况的思考,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和自我拯救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是终极性质的,是面向精神存在的叙说,他关注的是精神的深度,回答的是精神的焦虑与疑惑。余华前后期作品一直坚持思想上的现代性,同前期一样,依旧大量刻写人的苦难、死亡、生存的困境等,只是由八十年代小说的多从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向了人类的普遍感受,少了个人经验的冷漠、无情、残忍、惶恐的戾气,多了为众人思考的温情,多了作家作为人类灵魂思考者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把八十年代小说中丑恶背后的隐性主题,在后来进一步深化明朗,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把活着的坚韧、爱和宽容等表达出来,实现了对苦难的超越。余华小说总体上仍然是现代的,只是后来他将这种现代性现实化、生活化、平民化,加大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吸收,开始重视人的审美情感,开始转向苦难之后的温情,添加更多人文主义因素,以独特的个人话语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竖起了自己的大旗。
余华的此次转折可以说是在反传统的现代派文学中合理又合轨地揉进了现实主义最为经典的因素,将现代派文学中突出的表现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导致的复杂的心灵反映的新的文学元素与传统现实主义强调科学性客观性的传统写法相接,在文本试验的基础上与关注内容的现实性和批判性的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给文学艺术在新时期标出了一个完美的表现领域,纠正了早期先锋文学的偏颇,为堕落的先锋文学提供了新的写作范例,这为先锋文学、为日益走向迷失的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条自我拯救之路。
综观余华,他与鲁迅在对人性、人的生存状态的描绘、表现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他坚持在当代的文化境遇中,向人的存在发问,率真地表现人的真实的存在境况,尤其是人性中的无耻、残酷与晦暗。毫无疑问,我们在他的文字中读出了鲁迅式的对人性的拷问,对当代人精神的高度审视,所以,我们也深感欣慰,鲁迅文学精神在当代得到了坚实的传承。在余华这里,有着独特的文学意义和审美力量,他以其超群的文学感知方式,通过他的小说在历史、现实以及虚幻世界的交叉面上切入了人的生存本相,还原生活,直指人的精神本质。余华与鲁迅小说创作在文学精神、对历史、文化、人性现实挖掘、呈现过程中精神气质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几代中国作家所经历的精神磨难和批判社会现实人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情结。他们的作品是对人性、生存本相的绝望反抗,是倾听那裸露的现实背后呐喊的声音,是感受文字中奔腾的愤怒力量,因此,他们不是在复制现实,而是创作主体、人生主体、人道情怀对现实的强烈渗入。
余华就是余华,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最有价值的体现。
注释:
(1)余华:《两条人生道路》,《灵魂饭》,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1月版,第236页。
(2)孙丽萍:《余华:必须把以前的小说都忘掉》
(3)戴锦华:《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收录于《寻找的时代——新潮批评选萃》,李洁非等编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4)(5)(6)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7)余华:《我的真实》、《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8)余华:《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年出版 216页
(9)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一一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余华:《叙述中的理想》,《当代文坛报》,1997年第5-6期
参考书目:
⑴余华 《余华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⑵罗兰•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年版
(3)王福和主编《世界文学与20世纪浙江作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余华 《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无期
(5)庞守英 《反思与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杂谈》,齐鲁书社,2004年版
(6)尹国均 《先锋试验: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7)左岸 《给当红作家号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8)温儒敏 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余华小说的创作特征(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