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趋势的研究
四、消费文化与都市文学创作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交往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关于城市生活能否成为人类现代生活主导的主题,在20世纪90年代摆在了中国人的面 前。今天,这个话题依然现实。大都市与城市群的崛起,大面积的城镇化,乡村的空洞化,都持续表达了这一主题,已然成为确凿的现实。”都市生活在消费文化的庇护下生长,于是都市这一概念在新世纪变得格外耀眼,作家们透过都市更美好的表象,敏感的捕捉生活的瞬间,也看到繁华便捷之后不可控的因素,展现了当代人的迷失,衰败,无奈的情形,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表达了对女性深沉的思考,和不同性别思想。代表作家,法国图森,英国德拉布尔等等。展示了都市文学创作丰富面貌。
五、后 9.11 文学的源起和发展
当代的作家,尤其是美国作家,将 9.11 事件从悲剧转化为景观,创作中从巧妙的处理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文学创作与历史叙事,文学创作与历史形态等多种关系,后 9.11 文学集想象和反思为一体,具有宽广的全球化意识,
揭示了遭受恐怖袭击后普通美国人的创伤记忆,心理承受和救赎轨迹,这是 21 世纪文学的一大亮点,可以看到全球性反恐和后冷战思维逐步催生了一种反思生命意义,深度关注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文学文本,也可以称之为后 9.11
文学。代表性作家奥尼尔,麦凯恩,尼普代克等等。他们的作品带有后 9.11 特征。9.11 恐怖袭击之后,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后 9.11 文学的研究也是当今美国文学研究的重点。
二、创作形式转型与审美追求
主要从艺术层面和审美层面去关注,创作形式的转型和追踪,创作形式上有更新与转型,在秉承后现代主义的传统的同时,继续援用杂糅,戏仿,拼贴和历史拟写等手法,这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创作的技巧,但是到了新世纪的外国文学继续沿用这方面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的拓展现实主义的新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从创作形式,叙事格调等多方面审慎的表达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可以看到 21 世纪外国文学创作上的革新和转型。
以上是对目前 21 世纪外国文学的趋势,对于外国文学的模式,主要是美国文学研究为例,拓展其他外国文学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文学研究的内部出现了对传统的挑战,对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宗族批评这样的一些研究,深化了文学研究本身,随后又出现了跨国界研究,又滋生了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加以概述的话,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是美国研究的主要几个模式 :聚焦作家研究;引进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世界范围内文本的流通;去跨国界环境相互依赖和类同进行生态批评研究,重新思考人和自然,人和环境,任何动物的关系。
1聚焦作家的研究
这是比较传统也是主要的模式,通过具体作家的作品解读来透视文学的底蕴,这里面主要是文本的细读为基础,探讨作家的创作意蕴,艺术风格,和文化历史内涵。但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觉作家研究在不断拓宽超越国界的批
评视野,我们今天看美国文学研究,会发现研究作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美国学者也会看到美国作家在世界各地的研究的状态,比如出现相当多的文学研究成果,比如说‘惠特曼与世界’‘马克吐恩与世界’这样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体现经典作家方面,能体现出欧洲文学传统多美国作家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类似的研究中对欧洲的研究实际上比较深入,但是往往忽视亚洲的学者,日本学者相对多一些,其实中国的学者研究的也比较多的,但是似乎没有得到关注。
2引进语言学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美国文学研究的方法是丰富多彩,主要引进了语言学研究的方法,比如文学的符号学研究和文学的认知批评,这里面强调语言学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一些课题。[ ]“展望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觉得中国学者应该充分利用汉语,包括方言和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的优势,充分描述和对比这些语言和方言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为揭示语言对认知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提供独特和更丰富的证据,同时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对汉语语法背后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真正揭示汉语语法和语用的特点,为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贡献。”从这样一个研究的模式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些资讯,比如说研究多语种翻译和文本的改写,比如翻译研究的老师也同样可以做这样的一些话题,还有海外华人作家研究,还要中文创作,这点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过去美国文学研究概念是比较传统的,觉得要用英语创作文学,但是现在很多美国本土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母语创作的,不是英语创作的,因此人们在思考一个话题, 他们在美国创作的有关于美国的带有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文学是不是关于美国的 文学呢,对于今后美国文学概念的讨论的时候,对于这一类具有翻译的文学是否纳入到美国文学的讨论中呢?所以现在哈佛大学每年开一个翻译的会议来谈论 这方面话题。随着语言学的引进,相当一部分的学者都是用文学符号学和认知批评来研究文学,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本书是 Elaine Scarry的《有书而梦》去感悟文学认知方式。
3研究世界范围内文本的流通
研究世界范围内的文本的流通与跨文化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塑造美国价值,美国人在研究文本流通的时候,主要是强调美国价值的,美国文学在海外, 比较文学研究,跨国界美国研究,实际上主要思想已经变化了,强调的是美国文学的如何重要,在世界各地的流传,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可以做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做文学的影响研究,也可以做跨国界的美国研究,比如美国文学研究里日本怎么做的,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怎么做的,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现状, 可以有很多研究,这样的研究可以跟美国的学者,在做美国文学在海外的话题中应该可以有足够的论据很论证。
4对跨国界环境相互依赖和类同进行生态批评研究,重新思考人和自然,人和环境,人和动物的关系。
在生态批评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批评模式的交融,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同样在这个模式里会接触到跨国界的研究,也可以看到生态批评里的分支比如动物批评,比如图像研究的模式下面又有一个动物形象,动物形象也可以从文化考古或者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是研究,以前基本是文化人类学的模式去研究,现在可能生态批评的视角的鉴用,对动物形象呈现了不同的面貌,也跟后殖民主义结合在在了一起,生态批评和跨国际的环境批评也是现在美国文学的研究的一大模式。
[ ]“近年来,先后有数部以“海归”为主要探讨主题的作品问世,其间所表达的关于“归”与“留”问题的思考,正是与跨国主义时代的经济与文化走势相一致的,因而在跨国主义视野中审视新移民文学中的“回归”主题,在今天应引起足够关注。”
这 4 个不同的模式实际上是彼此互相碰撞的,互补的,可以拿出来做一个交流,在相同的同时也有不同趋势,以及不同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去关注不同的文学研究的模式。
我们文学的研究一直都是界面的,首先是语言,语言和其他发生关系,所以一直都是界面的。物质文化研究的视角给我们竖立了一个界面研究的榜样,我觉得物质文化研究的背后就是文学研究的界面性。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人造气味所体现的文化,不但包括物品本身的研究,也包括物品研究的目的,也就是文化的研究,物质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已经有 10 多年了,结合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用来文学解读的依然很活跃,在这个新的学术空间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其他研究话语,比如说日常生活,因为谈物质文化自然会谈生活,还会谈到消费,空间地理,这些话题是交叉重叠的,并且有着共同的学术,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尽管现代社会科学很早就开始研究物,研究各种技术物品和商品对人的影响,作为课题的物也是现代哲学领域的重要命题和研究的对象,实际物质文化研究如果说被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上接触时间开始应该也有 30-40
年,真正用到文学领域的大概就 10 多年时间,一开始就是一个杂的,因为是由
不同的源头来构制这个一个文化研究的起源和视角,这里有 3 个源头:人类学, 社会历史学,艺术史研究,因此文学创作是艺术的,在研究文化的时候可以大胆用文化视角来进行解读,从这 3 个源头里面可以看到他们在做什么,首先是把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和人类学所倡导的人种研究相结合,强调人造物品对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可以看到,从人造物品入手开展研究, 成为关注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和研究方法,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可以看到,他们把器物作为做牢固稳定的证据,所以从物质文化研究的 3 大源头可以看到,物质文化研究是结合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通过人造物品的研究特定群体和社会各种观念体系,比如价值,思想态度,观念态度,通过人造物品的研究而制造, 代理,购买和使用这些物体的个体的这么一个观念体系。10 多年来物质文化研究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研究的领域,和消费,身体,空间等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 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转向从哲学层面来思考物质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企图在后现代语境中来建构物质文化领域中的理论构架。由此看到这么几个概念, 物人关系,物的社会工作,物的社会生命,这些都是我们关注文学作品的话题, 如何在这样的视角下去透视一个具体的文本,所以物质文化这样一个具有界面性的研究视角成为当代文化批评的一种研究的理论视角,在这样一个文化批评的理论视角下面我们会关注物的意义和能力,探讨物作为价值的标记,物作为身份的标记,物可以作为权利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样可以体会到,作家笔下的物原来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领略到不同的文化内涵的时候,很自然能感受到文本的魅力,具体作品的魅力也就体现出来了,物质文化可以作为透视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视角,从事当下外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综上所说,对文学研究的趋势和模式一些看法,其实我们做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文本的研究,特别强调文学研究的文本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来透视文本的内涵,这是文本研究。[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当地文化的理 解和继承。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把 握和理解各种英国文学作品的背 景,根据文化背景区域了解文章 的内容,以更好地感受英国文学 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交叉。”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英语文坛出现独特取向,很明显,一个现象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起初是边缘的文学逐渐 走向经典化,有些具有艺术生命类的作品和思想深刻观点的独特的理论流派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文学传统。[ ]“大多数的非西方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与混沌理 论和复杂性理论相类似的本质概念。先天的谦卑, 生命的丰富多样,从简单性到复杂型的演变,要理 解局部则须先理解全局”。这里可以看到文学发展动态的过程,关注作家创作的轨迹以及创作者和他同时间创作者之间的联系,思维传统,价值取向等,审美的价值取向。
三、参考文献
[1] 《21 世纪外国文学:多样化态势鲜明》[N].杨金才.文艺报.2017-09-04
[2]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 批判思维培养与创新教育实践》[N].陈静.江西社会科学报.2003-11
[3] 《传统文学继承中的“道”与“器”》[N].贺仲明.文艺争鸣.2018-09
[4]《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形式革新》[N].何非.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9.04
[5]《英美生态文学研究》[N].陈艳芳.环境工程.2019-10
[6]《都市文化视域下的都市文学》.[N].江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8.06
[7]《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N].束定芳.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06
[8]《在跨国主义视野中审视华人移民文学的回归主题》[N].丰云.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06
[9]《英语语言教学和其文学文化内涵探究——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N].王屹.中国教育学刊.2019-10-10
[10]《21 世纪文学批评研究动态:混沌理论的发展》.[N].贺晨.浙江工商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外国语言文学趋势的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