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一章女性意识研究
《女人之约》这部作品主要是描写女人之间的特殊约定的小说,描写一个女人为获取社会认同的尊严而付出惨痛代价。作者发现了女性解放背后更隐秘更深层的一种内涵——女性在经济、政治权力获得之后更要诉诸于世俗心理才能得到的东西:尊严。这种贯穿生命意识中的女性化的情结是为女性直接与间接体验的衍生物。主人公郁容秋等待至死都未得实现的约定,表明了女人在现实中实现尊严的艰难。深刻反映了社会现状,读完不免让人心好疼。
书中的郁容秋、女厂、兰医生他们各自承担了通常意义上人们对女性世界的认定:生活作风不好的漂亮女人、精神强干的长相一般的女强人、有一定生活品位和文化素养的女性知识分子。通过角色对比,更加体现出郁容秋获得尊严的压力是和这两个人物得到的尊严轻松相反成的。毕淑敏使郁容秋这个声名不好却心地善良、手段可以挑剔而目的无可厚非的女人,在特殊社会时期带上了殉道者的色彩。一个漂亮的女人,人们往往关注是她怎样通过自己美貌提高身身物质享受,而忽略她的智慧、能力、知识等因素,一个人越缺少什么 ,往往就越渴望什么。当厂长贴着追“三角债”的告示时,郁秋容像抓住根救命稻草般的竭尽全力为工厂追回债务,以求得到别人的认同,乞求尊严的获取。虽然结果差强人意,但这位追求尊严的女性用生命高声悲歌,体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价值的追问。
毕淑敏走进当代中国文坛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她的小说并非通过展现众从女性的故事拷问男性,而是将面向自我与面向现实结合起来,把关注女性的本体问题与关注社会人生结合起来 ,思考人和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试图奋力女两性平等协商,相互沟通,即重视区别又强调统一的大前提下,建立一种新的体系,一个“中性的价值框架。探讨这一课题对于关注女性终极命运有着积极意义。她在作品侧重地通过现实生活来反照女性世界的困惑与无奈,就如同小说中的郁容秋为赎回自己的尊严付出的代价是触目惊心的,她不甘平庸,不愿过循规蹈矩的生活,于是她把令人钦慕的容貌做为改命运的资本,最终牺牲了自己作为女人的尊严,计回了债款,没能赎回自己丢失的人格和尊严,没能在利益抢夺竞争残酷的商战中计得社会的尊重。
在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的作品,几乎她每一部作品,都会在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作品关注的重点都是在人的尊严的获取和失去的问题,讲述了平凡女性的尊严救赎之路,她认为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尊严,“不要以普通的小人物就没有尊严,不要以为曾经失去过尊严的人就一定不再珍惜尊严”,她的小说渗透着真实生命的机制,包含着健康生命的尊严和热能。也为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平衡、风格多样,素质提高起了重大作用,更对女性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鼓动性,基础性和直接性的贡献。她不像其他女性作家,比较关注平淡的小题材,琐碎的日常生活的题材,也不注重于“私人空间”的开拓。
读完作品后,我觉得相比较传统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我觉得时代的进步带来巨大的改变,赋予了女性有更多平等的机会,也赋予了更多不同的使命。如今女性自我意识得到了很大的觉醒和成长,一方面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奋勇拼博,一方面还担负起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充满着妇性的宁静平和、竖毅仁爱与潇洒自信。女性能够自我人可,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并努力追求自身作为“人”独立发展,她们能理性地对待多重角色的冲突和困惑,成功地建立直一种平衡的心理素质。在家庭和职场这二者之间,处理得游刃有余的不在少数,这更加突显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也不难发现在现代婚姻中男女两性之间彼此更加注重相互尊重、扶持、依赖。在处理这个世界上最自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强调注重内心世界的沟通和交流。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
第二章死亡主题透析
《预约死亡》看完的感觉是很震撼,足以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面对死亡,但在生与死的那一瞬间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所追求的又是什么,作者都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作者以关怀医院为写作场景,塑造了一群陪伴濒临界死亡者的人,一位是富有事业心的且坚持的女院长、一位后悔选错职业却尽心尽责的齐大夫,还有优雅的护理员小白, 因为他们精心护卫着垂死者,把人道精神铺展到个体生命,把人性之美诠释的发此真切而感人。
毕淑敏很不赞同中国人常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她说“我觉得中国人讲究生存的数量,而不在生存的质量。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她的深度。尊严的活着和尊严的死去是一个人整体价值不可分割的部分。《预约死亡》追求文明之死,小说借一个洋博士的口让我们看到中西方对死亡的不同理解,中国人太看重生命数量 ,忽视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末期,长度毫无意义 ,关键是生存的品味.毕淑敏那样热爱生命,她视每个人的生命为人类生命链条中的精致小环,她的小说虽多“死亡“篇,但其内核却刻写生命。她拜”死亡“为一位透明的老师,在死亡的观照下绽放生命的尊严和自信之花。她崇尚的状烈的死,苦难的死。要死得其所。
在这里再谈一谈另外一位”热衷“死亡”的话题的先锋派的代表:余华。他是一位受到国内个广泛关注的作家,擅长描写死亡,在先锋作家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那充满暴力、血腥 ,死亡的小说作品问世无疑是在当时中国文坛和读者当中投下了一笔重磅。运用冰冷的叙述手法 ,把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血淋淋的撕毁读者看,有人说余华的一定是冷漠的,细细品味之后,我们可以在余华看似冰冷的笔锋的背后突出余华的眼泪。单从经历上看,余华和毕淑敏有相同的经历,首先余华出生在医生家庭,双亲都在医院工作,在上20世纪60年代余华目睹了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这一史无前例的运动,那个是非颠倒,知识无用的时代 ,对余华的思想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他笔下现代人的生活苦难,照应出他内心深处童年记忆的观照,他认为,几乎所有的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在余华那里,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便被转换成一种颠倒的逻辑关系。余华是在用欲望对抗性格,用分裂,重叠,颠倒的逻辑出现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于是便有了笔下人物莫名其妙的失踪,死亡,逃离等,表现出了生命的茫然与冲动,让现实在想象中的世界中死去,而想象的世界充斥着暴力和死亡,余华便在暴力与死亡的叙述中获得了悲剧的快感和内心的真实。
和作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创作的视角,毕淑敏把死亡视为生命存在与消亡的物质现象,用客观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它。面对生命个体必死的悲剧性成分,而没有采用乐观主义哲学的去回避死亡的消极意义,客观的地呈现,冷静的正视,理性的约定,剥去那些包围着死亡的不健康文化,对探求死亡之迷不是出于好奇,死亡和生存都是自然的存在,健康自然又不乏诗意的死亡及其文化。她想要表达的是:死亡意境的最高美学追求和文化建构。作品的字里行间升腾起来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达观,对死亡的敬畏与尊重。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和深刻和启迪。当死亡真正来临界我们会很恐慌,我们从思想上该如何应对呢。她对此提出了有尊严的说法,她指出: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从类对自己生命整个过程的一个呵护。
看完毕淑敏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生命会有另一番体会,会有另一番不同的见解,在生命面前,所有遭遇困难、面对挫折、你都能告诫自己更加的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以不辜负这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章毕淑敏小说的心理学阐释
读完的《女心理师》几天,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仍在内心回荡。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命运就不必说了。尤其是对主人公贺顿的描写,历经种种磨砺和艰难的奋斗史,由一个卑微,怯懦的乡下女孩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心理师的拼搏,奋斗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得到改变,通过揭示她的心理症结,对她的思想意识,行为个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分析得精辟透彻,鞭辟入里,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再现了一个底层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并在付出相应代价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坚强的女性形象。
在作品的最后,毕淑敏运用这样比喻描述贺顿的重生,“贺顿轻快地走着。快到年根了。年什么时候变成了一棵植物,有了根和梢?是草本还是木本?年的叶子在哪里?花朵在哪里?”这是一种象征与隐喻,贺顿曾经犹如身处炼狱,遗忘让她跌落人间,可是最终,她通过重塑自我,走向了心灵的天堂。
无论是来访者的案例或贺顿的成长历程,小说采用的题材都是平凡寻常的,有时读着还有些乏味,但正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琐事”,恰恰困扰着不少当代人,作者运用了理智而哲辩的笔,铺垫了一条探索之路,容我们去思考,希望受困惑的人们从中有所启示,有所收获。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可能这些来访者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让你欲罢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看完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吧。
作者成功化用了弗洛伊德的意识、过失、遗忘、等原理,通过对几个心理案例的剖析,分析了童年创伤带给人的深刻影响以及人们在痛苦中实现了的自我救赎。作品以淡然而又细腻的笔致表现了人性的美和复杂之处。它更像是一个一个故事的堆积,如果没有耐心可能也读不下去,因为故事里面的逻辑似乎断断续续的,让人可能会产生不痛快的感觉。读完以后才明白了这本书写作的主线,其实一个一个故事里面即反映了女心理师治疗过的一个个病人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同时也在反映女心理师自己逐渐成熟、成长起来,反映她一次次面对自我的剖析,一次次获得更大的内心精神力量。这或许就是这本书想说的话。
个人觉得从写作手法上,这本书或许没有华丽的笔法,但是故事读起来还是很有味道的。书中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你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近,甚至我们曾经历过,但所有的事情又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整部小说采用的的是过去与现在穿插的写法,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贺顿因大芳的案例直面自己的过去,蜕变成熟。总的来说,《女心理师》是一个灰色的故事,一个关于人性的卑微和高尚,崇高或黑暗,正直或扭曲的故事,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不要认为你看透了。
同时也直面解析人们通常在伤害面前会选择遗忘,但是一旦这记忆被触发,就会带来巨大的痛苦。读完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我对心理师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一个很特殊,很神奇的职业,让我觉得舒心的是心理师在治疗期间,听了咨询者的叙述后,从不予以道德价值观上的评判,不掺入任何世俗观点。体会到了他们超凡的毅力和非同寻常的奉献,正如书中所说:“有人把心理医生的工作比作垃圾清洁工人,觉得他们是在不停地吸纳着别人的愁苦和烦闷,然后在荆棘中和当事人一道寻找出路。”这样的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偏激,但心理师又的的确确是每天都沉溺在对痛苦,绝望的倾听之中,无时无刻都要面对生活中的悲惨遭遇,这实在需要超人的坚韧和非凡的忍耐,也是心理医生最崇高,最可敬的地方!,也像大家解释到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不能够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一个,很多人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不要把心理疾病当成一种怪病,潜意识是你不知道它存在,但是它会时刻影响你的东西。单纯地说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人性跟后天的经验、教育、环境、性格都有影响。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童年并非柔弱,只是因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造”之乡,所谓的人造是因为大人阻隔了外界的一切,所以当生活狠狠踢了人一脚,要求他坚强时,他会觉得柔弱,经常回顾童年的种种。那么人们应该要做的是要勇敢的面对它,并积极的去解决。
【结 语】
读完几部作品后,在当代文坛极力追求精神向度的为数极少的作家中,毕淑敏可以说独出一辙,用她浓厚悲悯的人文情怀演绎了她对人类命运的大悲悯、大关爱,为文学的发展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魅力,昭示了文学精神价值的存在意义.
特别对《女心理师》这部作品有更深的印象,都说心理类书籍更加能治愈心灵,读完确实有这样的认同,像是经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感悟的是心理学书籍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它既可以帮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可以很好的帮助我完善自身的性格或者改变习惯,提升自己。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读了《女心理师》让我可以让你重新认识自己告诉你如何来调整自己,强调要先认识本我本心。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书,里面一定有我们学习或对我们有帮助的地方。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无比广阔和深邃的内在宇宙,心理医生就是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索神秘奥妙的心灵世界。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如果你推心置腹披肝沥胆,都找不到人理解你,信任你,活着便没有任何留恋的价值。当一个人处于迷惘,孤独,绝望的时候,他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而心理医生则必须和患者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在最深刻的层面上走入患者最幽暗的内心角落,然后与他一起披荆斩棘,穿云破雾地寻求光明,找寻希望。从某种角度来说,心理医生不愧是灵魂的拯救者,幸福的施与者。
人性无疑是复杂的,但它又是可以解开,可以升华的。这取决于心理师,同时取决于当事人自己。一个好的心理师不光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需要超人的耐力和非凡的素养,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正能量,帮助和救赎更多的人。或许小说的描写总有与事实不符甚至差别很大的东西,不过对于我来说,这并不重要,我只是想从小说里面吸取一些营养,让我找到心理学学习的入口,这本书或许正导引我向自己想要的方向。一一辩证的去读,就不会有错了,有一种感觉,当心理学书都有了色彩,我再去读的时候就不再是苦涩乏味的了。
我尤其喜欢书中沙茵说过的一段话:
“这世界上的道理,又有多少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明明白白的,不过就是事到临头自己糊涂罢了。我也不晓得言语这个东西有多大的力量……….一定是颇有深意的。你相不相信,一个人,只要是能把自己心里头嘈杂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一遍不解气就两遍,两遍不解气就再加一遍以至N遍,旁边有个人能安安静静的听,苦主的心事就会解开大半。”
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说出了真理。
当然作品中也发现作者一些创作的局限性.过于依赖自身经历,使得创作难以突破生活的局限.而在充实的叙述中缺少空白则是毕淑敏小说叙述的主要缺点. 书中故事情节有些不断地倒叙、插叙,逻辑似乎断断续续的,对初读者会有感觉到压抑读不下去,让人可能会产生不痛快的感觉。但在悬念艺术的运用上上发挥得极致,大大的激发读者的兴致。
【参考文献】
[1]杜秀霞。论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J]河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2006(6)。
[2]廖健春,无处话苍凉-毕淑敏独特的女生话语特征[J].当代评论。2006年11期
[3].贾丽萍,向死而生-毕淑敏小说的死亡主题透析 [J].小说评论。2000年第8期
[4]杜秀霞。论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J]河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2006(6)。
[5]高飞,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王玉琴.女性尊严.漫长的等待-由毕淑敏《女人之约》说起[J]
[7]毕淑敏小说的生命美学及其意义建构[J]. 张亮.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8]毕淑敏小说创作分析与研究[J]. 李倞. 黑河学刊. 2007(02)
[9]解读毕淑敏作品中的尊严理念[J]. 李敏霞. 语文学刊. 2003(06)
[10]毕淑敏人生经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分析——评《文学的医心——毕淑敏作品研究及其他》[J]. 姜晓岩.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