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摘 要]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艾青是在诗歌园地里辛勤耕耘了60多年的诗人。艾 青是位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诗人。他以充满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他将深沉与奔放,雄伟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熔铸为一体,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艾青诗歌;艺术特征;独特美
一、艾青的创作背景及文学史上地位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
艾青的诗在起点上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他的诗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的潮流之中。1939年,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出版之后,其历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确认,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世界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诗人之一。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而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明显受到艾青的影响。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发表后不及即被译为日文,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同时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
二、艾青诗歌创作概况
(一)早期自述性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
1933年问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述性的抒情诗。这首诗是艾青把思想感情和艺术个性真正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转折点,表现了他对旧世界的叛逆和诅咒。这首长诗也是艾青早期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艾青自己回忆道:他从小在一位叫做"大叶荷"的乳母怀里长大,这位贫苦的农妇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从另外一个孩子那里抢夺来的,一直总是十分愧疚和痛苦。这也是我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这首诗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民的颂歌。
"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的,这样就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即中国农民的化身。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
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写作来自艾青童年生活和身陷牢狱的双重激发,而实际上,是作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命运,并以民族的忧患为己任的思想的必然趋归。
大堰河是中国乡村农妇历史命运的一座雕像,她生来没有名字,出嫁后被套上夫权的枷锁,然后又把博大的母爱无私地给予地主家的乳儿。艾青从她愚昧与善良、勤劳与卑微相交织的历史性格中,深刻洞见了中国农民的宿命,并且由此激发出了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怜悯。
(二)第一首长诗《向太阳》(1938年)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