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后,随着民族危机感的增强,中国知识分子滋生起深沉而又紧迫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艾青从马赛动身回国,艾青从彩色的欧罗马巴采回了一支芦笛,以一颗飞翔的心,含着眼泪行吟在中国苦难的大地上,深深关注着祖国,具有忧郁的诗人气质的艾青很快便感受到“祖国依然呻吟在屈辱中”(《诗论·在汽笛的长鸣声中》),同年七月艾青在参加“春地画会”的活动时被捕。在三年的牢狱生活里他写了不少诗,出狱次年,即一九三六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诗中写道:“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大堰河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仁慈,她深爱着她的乳儿,她常常含着笑干活,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希望在乳儿辉煌的婚礼中,“娇美的媳妇”能够称她一声“婆婆”。仅仅是如此小的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这个勤劳善良,默默劳作,只为奉献,不图报答的仁慈宽厚的“母亲”,在“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经死了”。“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见方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以颤抖的手、颤抖的心,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一百多行的长篇抒情诗。他以无比的激情表达了他对底层劳动者勤奋与善良品性的同情与赞美,也表达了对为富不仁、世道不公等现象的仇恨和诅咒。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写的全是真人真事。“大堰河”是艾青幼小时候的奶妈,曾对艾青关怀备至,使艾青感念一生。艾青说,这首诗“是出于感激的心情写的……我幼小的心灵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艾青本是地主的儿子,但他憎恨他那庸俗、势利而愚昧的父亲,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反而歌颂起佣人来;这表现了他进步的社会观以及只有大诗人才具有的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五)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糅合凸显诗人现实主义作品的深邃与魅力
艾青比其他同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派诗人更具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受到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显然要多于我国文化传统,少年时期的艾青就已接受法国的象征主义。艾青说:“我的诗里有些手法显然是对于凡尔哈仑的学习”(《诗论·为了胜利》),此外,艾青还读过声称要“从恶中发掘美”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的诗,喜爱希望成为“通灵者”的写过色彩绚烂的《元音》的兰波的诗,这使艾青在创作伊始已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在加入现实主义阵营后,诗人也一直在创作手法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觉超越,以期用深厚丰富的诗意蕴涵更深切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结语
艾青的诗歌深深植根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里。艾青所有的诗歌都带着深切的忧郁,这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总是那么忧郁而热烈、哀痛而振奋。他心系着民族的深重苦难,与人民同悲哀,与人民同忧郁,与人民同渴望,与人民同欢乐,坚信大声赞颂着古老民族的扎根于土地的生命力,坚信未来的光明和坦途。对于苦难民族、黄土大地的感同身受、在理想追求道路上的坎坷曲折、关于人的命运的深广忧愤、都拓展和深化了忧郁诗绪的质地、内涵,诗情浑厚、真挚感人,意境悠远辽阔,气度博大沉雄,艾青的诗有如诗史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风格特浓,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悲哀与风情,人民的苦难、战火的燃烧以及战火中的颠沛流离,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王秋丽 杨燕红 --艾青诗歌美学观三题-《理论导刊》-2003.12
[2]高永年-艾青“诗歌散文美与叙事精神的弘扬”-《江苏社会科学》-2010.5
[3]李泽华-论艾青诗歌散文美的诗学特征-《中州学刊》-2009.3
[4]申洁玲. 亲情及其超越──论艾青诗歌中大地与太阳意象的双重内涵[J]. 江苏社会科学, 1999, (02) .
[5] 王向晖. 从艾青的诗谈新诗的散文美[J]. 当代文坛, 2002, (02) .
[6] 李岩. 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与主题探析[J]. 语文学刊, 2003, (06) .
[7] 姚国建. 土地最忠诚的歌者——艾青《我爱这土地》艺术欣赏[J]. 语文建设, 2003, (04) .
[8] 戴惠. 芦笛吹奏清纯的歌——解读艾青诗歌的散文美[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4) .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