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现代汉语规范的偏离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母体,它是网络技术环境下语言发展的新形态,与传统语言相比较,同中存异,个性鲜明 。但其中另类语言和另类表达,冲击和颠覆着既有的语言规范,并正在进入现实社会和日常应用之中,冲击着传统语言的规范。不合语法规范。在网络语言中有违传统语言规范的现象大量存在,较常见的语病有以下几种:一是搭配不当。如,汉语副词 “很”一般不用来修饰名词,但在网语中,“很名词”很常见,如“很女人”、“很风景”、“很军人”、“很克林顿”、“很书本”等;再如“非常苹果”等。这种现象有滥用的倾向。二是语序不当。如,“……的说”、“我走先”、“我今天看书在图书馆”。在网上有的符号、图形直接进入表达,代替文字,充当句法功能。如,数学符号或英文;被用来表示一个未知的或不确定的但相当大&有时是夸张(的数字。例如:“今天;个人迟到了”。现在又有人把;作为形容词或副词来使用,“零语值”话语和 “无厘头”格式的大量使用。零语值就是在交际内容上没有产生新的信息内容,即废话,可说可不说的话。《大话西游》中的台词被大量使用。零语值过多会造成预期信息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无厘头”是指所说的话,上下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味追求新奇、便捷,导致一些网络词语辞不达义,晦涩,甚至造成误会。随意使用同音替代、外文缩写、图形符号、数字同音等,造成表达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障碍。汉语谐音词语,网语中大量使用缩略语,用汉语拼音词语的首个字母或英语单词的首个字母组合成缩略代码,有些是很难猜出意思的,除非你事先知道其意思 。字代码谐音:用一连串的数字的谐音或转意来作数字密码表示各种意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表情符号的神秘性: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居然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成为情感符号。表情符号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从电脑、手机移师到书面语的表达上了。很多学生在书写字条、书信往来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表情符号,增加了人们的理解难度,造成了一定的交际困难,破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肆意曲解词语。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
(二)表达内容趋于低品位、粗俗化
网名的自骂倾向。网络中的网名存在着以骂名为美、以自骂开心、以臭名开心现象,网名起得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甚至很另类很张狂。如,疯子、杀人、暗中伤人、图穷匕首现、包藏祸心、疯狗、笑里藏刀、浪子、美女蛇、痞子、鬼子六、古惑仔、座山雕、魔鬼胡安、招摇过市、狗屎等等。有占便宜的,有的网民利用网络的留言板、公告牌张贴一些下流帖子,对自己所熟悉的人进行人身攻击和人格污辱。或是张贴黄色的下流的帖子,语言粗俗浅薄、格调不高,叫人生厌。有的人借着屏幕的保护,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另一端不相干的人肆意辱骂。这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严格影响了民族语言的审美情趣。
(三)对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网络语言对在校学生使用汉字的影响。学生因为上网人数越来越多,对于新奇简便和身份认同情有独钟,而且小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进一步,对年纪更小的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里,甚至被融入进入生活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口头语,成为一种新时尚。据天津市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搞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的风气,已日渐影响到语文教学。在网络中歪曲字词的现象在学校里非常流行 。词语的语义存在着由褒义向贬义的变化。这些曲解词语已成为校园里的 “密码语言”。现在的学生受网络影响很大,作文里错字病句很多,还引以为荣。有一道改错别字的作业,“我和妈妈去逛动物圆”,结果全班16的同学都不是改“圆”为“园”,而是把句子改成了“我和妈妈去狂”。他们说网上流行把“逛”写成“狂”,有的学生甚至建议把课文改成网络上流行的语句。
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浅议网络语言现象及其规范(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