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目标 ………………………………………………3
1、贸易利益分配的控制
2、生产要素配置的控制
二、新时期需灵活执行进口替代战略……………………………………… 4
1、进口替代战略的新内涵
2、灵活执行替代战略的新要求
三、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调整………………………………………………… 5
1、市场多元化向全球市场调整
2、以质量取胜向全球品牌调整
3、大经贸战略向大外经战略调整
四、制定新的战略构想。……………………………………………………6
1、实施进出口贸易平衡的战略
2、填补服务贸易战略空白
3、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内 容 摘 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一系列对外贸易战略,其内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发展要求;同时我国在国际和国内也遇到了新问题,国际贸易的发展亦表现出新动向,我们必须在战略层面上有所应对。对原有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调整,或者制定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通过调整或指定新的对外贸易战略,从而使我国真正踏上迈进贸易强国的道路
关键词: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战略、调整、贸易强国
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据海关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实现进出口总值142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2亿美元,增长17.6%;进出口顺差1018.8亿美元,增长217.4%。我国贸易额超过万亿美元,稳定在世界第三位,增长速度超过两成,我国作为贸易大国无可争议。
但是我国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增长,贸易数额虽然巨大,结构和创利能力却不尽合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进入全面对外开放阶段后,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战略的潜在矛盾与问题也突显出来。我国的贸易实力还远远够不上贸易强国的标准。因此,新时期,我国应当适时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使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一、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目标
努力使我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强国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对贸易利益分配和对生产要素配置的控制程度,决定了一国贸易竞争力的强弱,也成为各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目标。
(一)对贸易利益分配的控制
从本质上考察,对利益分配的控制程度,取决于贸易产品的附加值情况,在两国需求偏好相同的情况下,产品附加值越大的国家所面临的贸易条件越有利,相应的贸易利益份额就越大。何谓产品的附加值,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可以将之理解为产品的增加值。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考虑完全消耗结构,产品最终可以完全转化为活劳动,即增加值。所以在没有对外贸易时,讨论附加值是没有意义的,而存在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的产出最终转化为完全进口中间投入和完全增加值,所以我们在对外贸易中讨论附加值时不应只从一个生产环节看,而应通过完全消耗结构考虑完全增加值,完全增加值的多少本质上决定了一国的贸易竞争力。
(二)对生产要素配置的控制
一方面贸易强国可以通过有利的国际分工达到对生产要素最优化的配置,扩大产出;另一方面贸易强国会通过国际交换,节约本国有限的自然资源。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现代的市场更多地体现为不完全竞争的结构,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需要高额的启动成本,后天优势而非自然优势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分工的格局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产业优势模式可能仅仅是历史事件变幻无常的结果。在规模经济导致的众多可能的分工格局中,有些是对本国有利的,有些情况则是不利的,这并不是市场机制导致的必然和最好结果,实际上只是由市场力量维系的历史事件。贸易强国凭借较强的竞争实力,通过有利的贸易条件,始终使自己处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有利的地位。而单纯依靠出口数量维系的贸易大国,尽管贸易规模很大,但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甚至出现贫困性增长,即出口越多,损失越大。
自然资源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有限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对本国自然资源的占用最大,工业制成品其次,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本国的自然资源占用最少。所以通过对一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区分该国贸易竞争力的强弱。
二、新时期应灵活地执行进口替代战略
改革开放前我国严格执行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实施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提出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大经贸和科技兴贸等战略。但是进口替代战略并没有丧失生命力,依据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在新型工业化模式下,进口替代战略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新内涵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战略性贸易理论,都为进口替代战略提供了新的生存土壤。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不受该国的资源禀赋制约;政府可以通过运用经济政策等方式支持目前尚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支持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性贸易理论以市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一国政府可通过保护和补贴、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等国内政策保护和扶持那些对本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行业,以创造本国在这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获取大量的外部经济利益。这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都主张对本国具有潜力的重要行业予以扶持,相应地,在对外贸易领域实施进口替代。
我国新型工业化模式要求21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升级到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产业高度上尽快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实行一种新型的赶超战略,所以对外贸易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相协调,在特定领域和特定时期实施进口替代。此外,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容量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资源自给率较高,具有实施进口替代的条件。“十一五”规划把自主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些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这也对进口替代提出了新要求。
(二)我国灵活执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新要求
但是,新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加快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大幅度降低贸易保护,尤其是降低政府干预的程度,这就要求进口替代战略从内涵上必须有所发展:
1. 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政策,对生产技术条件不同的部门,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
2. 实施进口替代的行业须是对本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业,亦即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这些行业通常是高新技术产业,承担巨大风险,需要大规模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并能具有外部经济利益。
3. 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培育优势产业,改善我国原有的进出口结构,完成从出口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向出口制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从进口制成品及高技术产品向进口原材料,粗加工制成品的转变。出口不仅是为了创汇,而且要通过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的技术改造;进口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要为发展出口服务,建立和扩大面向出口的产业。
4. 积极稳妥地利用外资,扩大再生产规模,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和壮大现有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5. 在实施进口替代的过程中要协调各国贸易摩擦,对进口替代行业的支持不以限制进口为主,而是通过财政、信贷和产业政策等国内政策予以鼓励,要重视利用WTO对发展中成员国的一些优惠条款,尽快使被保护的产业提高竞争力。
三、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与升级
1990—1999年,我国在实行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依据不同阶段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先后制定了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新时期科技兴贸和“走出去”战略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也是政府商务部门工作的重点。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由于提出较早,国内外环境已经改变,其内涵已经不能涵盖今天外贸发展的全部内容,这些战略必须进行升级,赋予新的理念,并且可以改头换面,冠以新的名词,以示不同的战略内涵。
(一)市场多元化战略向全球市场战略调整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聚变,美国频频对我施压,为了降低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风险,我国于1990年提出实施外经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如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发展势头良好,90年代初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意图显然已不能涵盖今天外贸发展的全部内容。
新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因此,我们应以更开放的和经济全球化的理念,重新审视市场多元化战略,赋予其更深的含义和更广泛的内容。新时期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应当是全球市场战略,而不仅仅是地区市场战略,其首要目标是在全球建立合理的市场格局,使我国出口贸易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降低市场集中度,分散市场风险。达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是采取各种符合国际规范的政策和手段,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将市场多元化与其他战略积极配合,特别是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材料、资源、中间产品及稳定的海外市场,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从垂直向水平过度,从根本上保证市场多元化。
(二)以质取胜战略向全球品牌战略调整
90年代初期,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较快,但是出口商品质量问题却相当严重,国外客商投诉率偏高。1991年外经贸部从我国外贸出口的长远发展出发,提出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
在以质取胜战略框架下,今后的重点在于培育出口产品的全球化品牌。从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起步,逐步做到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企业品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实现双赢。从单一文化转变为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创造全球化的品牌不仅仅是树立产品的品牌,更应该树立出口企业或生产企业的海外声誉。企业声誉有助于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所有权优势,有利于企业开辟新的国际市场,降低进入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企业要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本着利他主义原则,在企业外部,通过关注目标国的就业、慈善和环保等事业,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本着信托原则,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要忠诚于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员工,勤勉而谨慎。
(三)大经贸战略向大外经战略调整
国家1994年提出和实施大经贸战略,意图十分明显,针对性很强:一是为了打破当时进出口由少数外贸公司垄断的局面,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二是为了跳出部门和行业框框,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促进对外贸易,形成扩大出口的合力。目前大经贸战略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如果不进行改造,就难以继续作为外贸发展战略继续存在。
改造“大经贸”战略,扩大其内涵和外延,向大开放、大视角和大融合的“大外经”战略发展。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扩大战略范围,不仅指向国外市场,也应包括国内市场,并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实行国内外业务一体化经营。
2. 扩大外经贸主体,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多所有制结构共同经营的格局。
3. 各种贸易形式(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结合并与资金融通相互渗透,从被动地、间接地接触国际市场,到直接主动地开拓国际市场。
4.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使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对外经济贸易。
5. 扩大外经贸市场,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6. 扩展外经贸功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国民经济高技术化、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7. 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承受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化为标准,通过强强联合、参股或协作,推动企业改组、联合,在自愿基础上形成有更强竞争能力的综合性大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互补的规模经营,最终形成以大型集团公司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国际化经营体系。
四、制定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构想
(一)实施进出口平衡的贸易战略
我国多年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其实质是一种重商主义。20世纪80年代,实施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对外贸易战略时,出口创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口,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出口创汇更多地是为了抵御风险,通过积储外汇,以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国资源的输出和浪费,为西方大国的“进贡经济”做出了贡献。从经济理论上来分析,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贸易顺差的必要性,有些情况下,贸易顺差甚至会减少顺差国居民的消费,降低其福利水平。我国存在的持续贸易顺差,增加了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导致居民净福利损失,贸易摩擦加剧,甚至有可能危及国家资源和经济安全。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短期贡献和长期贡献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从短期的角度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这三个因素。外贸顺差额越大,外贸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也越大。但是,如果从长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等,这些因素与进口和利用外资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很快,同进口贸易的急剧增长是分不开的。
实施进出口平衡战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放弃普遍的出口鼓励政策。为了促使国内产业升级,国家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的优惠,使其真正靠廉价劳动力及高效率的优势在国际上竞争,遏制其恶性竞争的程度。同时应继续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实行退税优惠,扶持其出口,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2.提高出口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标准,例如加大对出口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要求出口企业实施SA8000劳工标准,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提高出口企业安全责任生产标准,规范企业的能耗指标等。
3.进一步开放进口。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进口的作用甚至比出口更重要。进口应该是发展中大国贸易的基本目的和出发点,以此引进国外的先进经济结构,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强调进口的作用是国内市场较为广阔的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也是发展中大国开放型贸易战略同发展中小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根本区别。
4.加速国内市场的建设,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2004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在同等经济规模的大国中比例是最高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脆弱结构,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美国,其外贸依存度也仅为15%。随着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适度降低外贸依存度,应是我国今后的明智选择。
(二)填补服务贸易战略的空白
1980—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这期间增长了5.8倍。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服务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年均增幅16.3%,排名从全球第34位上升到了第9位。快速发展的发达国家既是货物贸易强国也是服务贸易强国,1999年排在服务贸易前几位的国家,其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为:美国18.8%、英国7.6%、法国5.9%、而我国仅为2.0%。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589亿美元,进口697亿美元,贸易逆差108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第九、进口第八。
可以预见未来的世界贸易将以服务贸易为制高点,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实力,在国际贸易中才真正具有竞争力。在我国服务贸易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情况下,为使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必须着手制订服务贸易的远景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加快服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三)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
受到“梯度推进论”的影响,我国在“七五”计划中正式将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重点突出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改革开放20年的倾斜发展,拉大了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表1的贸易依存度比较可以看到,相对于不同地区的GDP水平,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显示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滞后状态。
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诱导了区域经济主体行为的利己化,并且刺激、强化了各区域发展经济的短期行为:导致、助长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盛行;加剧了市场分割现象;导致区域之间经济的无序竞争;削弱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支持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率,引发或加剧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显然,单一的由东向西梯度推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高度倾斜式对外开放策略已不适宜当前我国区域外贸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修正。
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发展实践来看,对外经济贸易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很明显的,通过发展外贸来开发西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加入WTO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贸发展带来了宽松的国际环境和难得的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免税赋、优惠信贷和投资倾斜等优惠政策,为西部开发和西部对外经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沿海的交通便利条件,但是也具有东部沿海地区所没有的资源优势,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经贸的发展基础。
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特别应强调东西部的区际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开发合作、自然资源开发合作和经济技术开发合作,加强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将自然资源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在中、西部地区充分实践科技兴贸战略,丰富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抓住地源优势,利用民族纽带关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把旅游业作为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一个新增长点,发挥其“连带效应”和“波及效应”。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内对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将引进外资和产业政策,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总结: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进出口发展潜力仍较大。一是未来十五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我国GDP总量将超过26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2000美元。“十一五”规划将为进出口增长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二是国际市场空间仍然较大。未来十五年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按照国际贸易增长6%、我国出口增长10%左右计算,2020年我国可能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三是市场多元化空间非常广阔。目前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占我国出口份额只有1.4%,很多周边国家,如泰国、印尼、印度等只有1%,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份额更小,只要抓住机会,敢于开拓新市场,既能寻觅新的商机,就有可能改变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状况。形势所迫,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首先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抓好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两个关键环节,大力培育自有品牌,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出口,提高出口附加值,由“出口创汇”向“出口创利”转变。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创出自己特色,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其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由简单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高端加工转变,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增强对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第三,发展绿色贸易。限制资源型和高耗能商品出口,保护我国战略性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时要注重进口资源、能源、技术。第四,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参照铁矿石统一谈判模式,尽快启动原油、氧化铝、铜精矿等商品联合对外谈判机制,扩大长期贸易协议比例,加快发展完善期货市场。第五,发展服务贸易。今后必须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不断提高国内服务业层次和水平,推动我国服务贸易迈上新台阶。中国正处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艰难时期,贸易战略调整既要正视中国的国情和眼前的各种问题,缓解目前的贸易摩擦,又要正确把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贸易战略的前瞻性、整合性。我坚信,合理的、科学的战略调整一定会使我们的祖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
致 谢
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学习中心,我本顽愚,能够有幸跻身于此圣洁的殿堂,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给我机会!西南财经大学的良好科研氛围,能让我亲身体会。教育的浩瀚知识,讲学的维实,科研的维新都让我终身难忘。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我的^文档是在导师宋剑涛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从^文档的开题、文章结构的构筑,到最后的定稿,都得到宋老师的细心指导与提携。导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宋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我最敬重的宋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向在我学习期间给予学业上指导和帮助的北京学习中心的张铁军等几位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不能忘怀,他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拼搏,勇往直前。
参 考 文 献
[1] 刘朝明,张创才,《系统工程: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 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 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第1版
[4] 王韶玲,崔日明,王厚双,《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5] 何新华,王玲,《比拼经济实力— 对外经济贸易强国主要特征和指标分析研究》,《国际贸易》2000年第12期
[6] 王冉冉,《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我国外贸国际充争力现状介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7] 艾华《外贸万亿美元与贸易强国梦》《国际贸易论坛》(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刊)2005年第3期
[8] 郑宝银 喻春娇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下的贸易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