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有哪些影响
银行是资金流动性很强的企业,不良贷款会增加银行的债务负担,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降低经营效益,导致银行出现财政问题。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长期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商业银行的不良过多会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缩水,长此以往银行的贷款等业务将受到制约,不良贷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中国的银行近年来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就是因为不良贷款太多,影响了银行放款能力。
如果靠发行基础货币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对之掉以轻心,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还会诱发社会道德风险,如果加大处理不良贷款的力度又可能会引起企业连锁倒闭破产,增加财政风险和社会危机。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越多,反映出法律意识淡薄的群众数量多、范围广
商业银行的不良越多,体现出了来贷款的客户没有对还款重视,对还款的重要性没有彻底的了解。越多的客户没有正常还款就表示客户对银监会颁布的法律不重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映了当地的各行各业存在较多较大问题
商业银行不良率在不同行业都有产生表示在不同行业都存在着较大或较多风险,客户群体的行业没有稳定性。而现有的某个客户的还款异常往往是一个行业的缩影。现有国民经济的情况是小企业整合较为严重,小规模企业贷款较为普遍,主要的贷款情况为金额小,数量多,银行的贷款形式简单,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依赖银行贷款。一旦企业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将会导致还款异常。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大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且经营不善
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本身基础薄弱,没有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及企业文化,从而对于管理公司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及不足。而且这些中小企业主要以依附大企业,以这些大型企业为基础发展业务及获得生存。为了能长久的和大企业合作,往往会选择简单及方便的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从而获取更多利益。但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导致大企业的选择性越广,使得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盲目进行投资,从而造成了不断加大的负面效应。很多企业经常通过一些关系从商业银行里获取贷款,但是后面又没有资金了,再继续贷款,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一旦无法及时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这将危及到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使得银行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另外,由于企业没有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管理,使得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甚至发生亏损的现象,无法保证偿债能力,促使增加的贷款形成为不良资产,贷款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经营不善,让这些企业很难在这个社会环境生存,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不良率及呆坏账。
银行信贷管理上的机制不健全,且现代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招聘正式员因条件苛刻,要求严格,人才需求大,人员招聘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往往以招聘非正式编制为主,这样不仅加快了招聘需求,也大大的降低了银行本身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加快了银行完成业绩指标的步伐。而非正式员工的招聘导致银行在招聘时筛选的员工并不苛刻,有一定工作经验或符合招聘原则的人员都可以从事这份行业。没有严格筛选使得销售人员鱼龙混杂,对银行的制度规定不重视,以个人利益为主,在选择客户时也并不严格筛选。以基本符合银行条件或只刚刚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为主要贷款群体,使得客户出现还款困难时资金链断裂无法进行弥补,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大大提升。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发生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法律意识的薄弱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不够明确,且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金融市场了解甚少,信贷管理水平落后,无法与国际金融接轨。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很少,且大部分只是规范化监管,基本不进行风险性管理。规范化监管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实施措施常常滞后,不能有效防范风险;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不强,对相关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够重视,大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外部监管,尤其是没有明确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职责,以及对其职责实施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监督;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方式主要是现场检查,相关监管人员仅仅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检查工作和报表统计,走的是“流水线”“形式化”,缺乏有效性和防范性;金融监管机构队伍中,一些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也导致很多问题。
地方政府急于追求政绩,不断地要求各银行为新项目和重点项目贷款,进行干预银行经营活动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当年或当政时期时的业绩,让银行放宽对当地新项目或重要产业进行扶持,让银行放宽对贷款的要求。这将大大增加了银行贷款时的风险。有些政府更是会为当地的较为大型的企业进行担保,迫使银行不得不把贷款放给这些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贷款金额巨大,贷款银行较多,一旦出现经营问题或资金问题将无法及时归还借款银行。而一些执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相关部门对执法过程进行干预,影响了公正;有的部门存在着不按照法律执行、不严格执法等情形,致商业银行无法正常维权。
3、从政府角度出发如何降低不良贷款
地方性政府对不景气行业进行扶持
商业银行的不良上升导致银行对贷款收紧及严格控制放款要求导致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难带到想要的额度,或突然收紧对企业的贷款,使得这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运营,从而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倒闭。政府只有通过加大对各行各业的扶持,不断的为本土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开拓新的市场,接轨更多一线城市的重要企业及国际大型企业,不仅只开放对大型企业的优惠政策,更要让大型企业带动地方中小型企业,让不景气行业逐步走向正轨才能导致银行的不良降低。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产生不良影响的个人及公司进行监管
我国现有的对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法律并无是很完善,更多的是法律意识的浅薄。从而导致贷款的个人及公司往往会转法律漏洞,以侥幸的心理为主,以为不还款不会承担法律责任或承担的法律责任不足以判刑等。这将更多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出现还款滞后性或以贷而不还为目的的进行贷款。所以只有完善及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地科普还款的重要性,不还款存在的严重后果,群众的还款意识才会加强,银行的不良才能降低。
不急于追求政绩,稳健步伐,加强对现有行业的管控,掌握。
当地政府的政绩固然重要,经济发展也很关键,但只有稳健步伐,加强对当地行业的监管,长期密切的关注各行业的动态发展,科普银行借贷的法律知识,以保证银行的贷款正常性及当地企业的最大利益为前提,健康稳定的为当地企业向银行获取低利率高金额的贷款,从而才能让银行不良降低,银行才能有更多的贷款资金给到当地的企业,从而达到双赢。
4、从银行自身角度分析如何进行防范
1)严格筛选从业人员,规范员工的行为
商业银行在选择从业人员初期,就应当不已量及完成业绩指标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在选择的时候就要严格的进行初步筛选。不是来应聘的人员都接纳,而是做好相关的背景调查,了解该人员的工作情况,日常生活作风,职业操守为基础的条件下择优选用。从事银行工作的人员必须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银行应该对贷款销售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法律知识的普及,经常性的用考试的模式来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操守。
严格把控客户,加强客户的还款意识和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地发展,中国国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使得很多客户有超前消费的习惯及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了来银行贷款的人越来越多,从业人员应该有一定的客户判断能力及把控能力。剔除一些资质较为差的客户,以银行礼利益为首,在贷款过程中反复详细的为客户解答还款方式,还款时间,还款延期或不还款导致的严重后果,加强贷款人员的还款意识及还款的重要性。对于一些贷款的企业,更需要长期的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更多的是考虑该企业是否有正常运营,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是否会给银行带来不良的增加,保守的选择客户群体。3)与当地政府沟通
当地政府是最了解当地的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及他们的发展模式,银行的管理者只有不断地向政府讨教这些问题,才能及时的了解当地行业的现有情况,从而才能明确可贷款行业及人群,从而降低不良产生。
4)与当地的法院合作,建立当地老赖名单网
各个商业银行应当与当地的法院建立相关的老赖名单网,只有这样才能健全的了解贷款客户的品行或企业在当地的运行是否正常,也可以和当地政府商量与其他地方的法院及人信系统完善老赖名单,采取一定的法律手段,使得这些让银行产生不良的客户群体无法存在侥幸心理,从而达到让贷款不还的群众心理有更强烈的还款意识,从而降低不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