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学,源远流长,承国之祚,寓国予魂。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国学精髓已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不仅仅是晏子手中半部以治天下的《论语》,亦并非墨子口中简洁而掷地有声的“兼爱”、“非攻”,更不只是老子的淡泊随性,无为而治。国学历经多年岁月洗礼,已与中华牢不可分,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也许就有国学中“心如明镜台”的影踪。
目前关于国学的定义主要是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关于企业文化,它是一个企业团队的灵魂,是现代工商社会的细胞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推动企业前行的无尽动力。企业文化对一个团队的价值观、目标及其追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国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早在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尚未普及之时,中国人已经开始将国学寓于一个团队的精神之中。如中国历史中出现的儒商,他们将孔子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贯彻于自己经营的’企业’之中,而彼时的他们,尚且没有企业文化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国学在中国企业文化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人们所需要做的,便是如何才能够更好的、系统的将国学运用于企业文化之中,从而让国学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让企业文化得到升华,并进而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下面,我将通过对国学几个具体方面的讨论,来提出一些使国学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中的意见。
一、《周易》之学,保合太和
“乾道变化,各证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王弼对此话曾批注“不和而刚暴”。
易学家们认为,《周易》中的哲学卜筮之术是经过哲学改造的一种哲学化了的卜筮,而不同于原始矇昧的巫术,它在卜筮的基础上建立了哲学并且将其用于趋吉避凶,指导人们的决策行为,而不同于那些单纯以理论认识为目的较为纯粹的哲学。这样的看法实质上已经将《周易》看做了一本管理之书,而其中的一些精髓思想可以很好的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
开篇那句话体现了《周易》中一个颇为重要的思想,即“和”。它认为,天道变化不息,而在这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世间的规则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着,不同的物种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自身特点来谋求发展,方能“和”,能够使得这世界发展,万物生长,各国安泰。而在一个企业之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并非由同一厂家、同一批次所制造的机器,所以其中必然会有思想相反的存在,一如《周易》中的阴阳五行,难以相融合,故会有冲突产生,冲突的产生会使得企业内部人心不稳,团队不坚,最终冲突激化,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支离破碎,这样的结局与王弼所认为的不和则会暴烈而亡很是类似。固而,“和”应当被纳入应用于企业文化之中。
中国商业,自古便有“和气生财”一说,而如何真正将和合思想应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却尚未有明确定论。“和”指一字单独看来未免抽象,但却可以从小处着眼,无数个“点”的汇聚自会形成企业文化这一个“面”,于办公室一次次小型的会议之中求同存异根据各个部门不同的情况规划管理流程,让其“各证性命”,如此将这一思想寓于企业的运作、团队的精神之中,则不必要书面的表现,“和”已经成为了该企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一企业文化也会帮助企业,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儒家思想,五常之道
仁、义、礼、智、信。
由孔子伊始、孟子后续、董仲舒提出“独尊”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华国学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所谓”孔孟之道“,其重要不言而喻。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对于所有人来说想必都并不陌生,它贯穿于中国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因素之一。下面,让我们来一次看一下这五个字。
所谓“仁”,亦可谓之以“爱”,是一种无私的、无制约的、只为公众集体而着想的纯粹之爱。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有公无私,一切依照理法行事,如此使得其无论行何事,皆是公平公正,为他人着想。这一字若应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会给企业营造一种融洽和睦的氛围,管理者友善,职工彼此体谅,形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和谐感 ;
所谓“义”,是做到“仁”之后自觉的发用,能有仁心,为他人着想的人,实际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也必然会光明磊落,这样的思想应用于企业文化中将会为企业带来许多的正能量,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所谓“礼”,其目的在于建立安定的秩序,礼仪种种,往往见于细枝末节,而一个企业之中,若是能连细枝末节皆能克己守礼,安然定则,那么整个企业环境将会是十分稳固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其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也是大有裨益;
所谓“智”,是知识,是学识,是视野,只有胸有沟壑、学识丰富,方能规划整体,运筹帷幄,行动也才能更有条理,目标坚定。在一个企业之中,“智”应当可以见于方方面面,企业中人员对于一件事的看法、谈吐等等皆包括其中,可通过开拓企业人员视野、积极学习等方式将“智”纳入企业文化之中;
所谓“信”,古为忠信,现今社会当为诚信,人无信不立,而企业无信则难存。故企业文化中应当树立“信”这一条,工作之中,与人来往之中,皆应该讲求诚信。
三、兵家谋略,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此人,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是一个果断机敏之人,他的行事作风也体现在了他的《孙子兵法》之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谓是《孙子兵法》中极精华的一句,这句话指出,在战争之中,首先要了解双方的矛盾在何处,对于敌我双方,要有一个全面而合理的认识,而在这一充分认识之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在战争之中,早先的探查与规划是具有重要地位的。而这样一句话若是放在企业之中则是在树立调查研究的观念。无论做何事,要想成功,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企业文化的树立之中,可将其用于对外商谈之时的主要标准,如此将此思想融入企业文化的树立之中,为企业树立起首先调查了解情况的观念,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来说是一项有力的助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此句意为善战者会等待时机,且会是自己具有战胜敌人的优势,而不会使敌人具有能压倒自己的优势。正所谓“以奇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如此思想,方才能成为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在商业领域中,这一思想也是屡试不爽。如要将这一思想树立为企业文化,则要求企业经营者善于观察,灵活机变,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如此方能于时局中立于长胜之地。四、释家教义,无我无常
“无我因缘论”,“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无我因缘论”
佛教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博大精深,却也因为重在勘心而显得抽象难懂,所谓“以佛治心”,便是如是。
认识“无我”,知晓有了因缘方有己身存在,可以消除自我膨胀,就不会狂妄自满,刚愎自用,工作时方才能细致认真,谦虚谨慎。有了“无我”的开导,因缘的存在,企业可在管理上更注意主体素质的培养,以“主体”调动“个体”,再以个体影响主体,从而来改变整个组织的环境与气氛。
认识“无常”,方能知晓世事变迁,生命如同火焰不熄,变化相生,在这一团火焰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悟出属于自己的“道”,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如来尝坐化于菩提树下,众生芸芸,皆如是邪?每一个人皆有属于自己的无常火种,思维各异,行动各异,方成就如今众生诸相。企业之中也是如是,每一个企业皆为独特,要有自己的路,而非一味效仿他人。
以上,当今社会,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已与国学枝叶相缠,如能够将国学具体的、系统的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那么,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如今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