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重要性;
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现状;
(三) 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建议与对策。
内 容 摘 要
相对沿海与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少、产业结构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6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4%,;人均4064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沿海地区的43%,中部地区的78%。大多数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结构层次比较低,经济增长主要靠附加值比较低的基础产业。因此,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对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缩小东中西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国防、促进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与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谈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
相对沿海与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少、产业结构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6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4%,;人均4064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沿海地区的43%,中部地区的78%。大多数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结构层次比较低,经济增长主要靠附加值比较低的基础产业。因此,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对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缩小东中西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国防、促进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与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重要性;
在市场竞争中,投资是企业创造与积累财富、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投资又是企业价值得以最大化的源泉.对于价值创造而言,投资决策是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投资决定了购置的资产类别,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不同的资产,因此投资决定了日常经营活动的特点和方式,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前景,以至于提出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关系着西部众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投资不平衡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轨迹基本一致。政府和市场在调节区域投资过程中的作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更多采取经济政策引导投资的流向,同时政府投资更多的投向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则引导投资流向利润更高的地区。
在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投资决策是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个重要因素,投资决策不仅是某一地区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且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布局、资源的流动方向以及人们的收入。可见投资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企业的的生存和发展和区域发展平衡,有重要的的地位和作用。
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现状;
投资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
应当看到,西部地区劳动成本低,资源利用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人民群众有着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所有这些都为西部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建国以后,国家先后采取过一些重大行动,为西部地区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思想组织基础。一是在50年代,主要通过组织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边境国防建设,使得西部地区长期荒凉贫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二是60到70年代,主要以备战为目的开展的“大三线”建设,为西部许多省区奠定了初级工业化的基础。三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和国家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西部地区也进入了其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都大幅度减少。 建国以后,我国在内地建设了很多大型的交通、通讯和水利工程。例如:“兰西拉”光缆工程、北京经甘肃、新疆与中亚和欧洲联系的光缆工程、“亚欧第二大陆桥”、宝成一成昆—南昆铁路线、“大京九”、晋陕蒙煤炭外运通道、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等,都为西部的世纪大开发奠定了基础。“水”往“低”处流。广大的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有强大的吸附力。目前,国家已经采取的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要继续落实好,包括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贴息补充资本金等支持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在企业增资减债、下岗分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 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一批经济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它们已具备一定的吸收、辐射能力,可以作为中心城市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我国西部乃至中东部地区许多进出口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物资改为陆运,时效益远优于海运,而且可以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估计,由于西部地区和陇海线以南各省出口到欧洲的货物不必绕道满洲里、二连浩特迂回外运,从而可以节省运费和运输时间50%以上,贸易成本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大陆桥将东、西两侧的沿海经济在大陆桥交汇。 西部地区除了具有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矿产资源和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之外,还拥有相当实力的经济技术基础。40多年来,西部省区建起了245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780个,固定资产4000多亿元,较快地形成了一批专门化程度高、外辐射能力强的行业,不少领域的技术水平甚至在国内领先,从而确立了西部地区在全国工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通过39个工业行业区位商的计算,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专业化部门。有5个省区的专门化部门集中在:电力,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非金属矿、木材及竹林采选业等行业;4个省区的专门化部门集中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烟草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一些重点行业向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各种有色金属产品,碳素制品,铁合金,电石,磷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产品,木材,毛皮制品烟、糖、酒等。 西部一些省区依托装备精良、人才荟萃的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界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科研机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如核工业,电子工业,航天航空工业,通讯设备制造,自动控制设备制造,激光技术,气流纺纱技术,新型复合材料制造等,它们中有些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有些甚至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西部许多省区都有一些具有全国重要性的有色工业基地,云南的有色金属以铅、锌、铜、锡为主,甘肃的有色金属则以镍、锌、铜、铅为主,两省都具有雄厚的资产存量和较强的技术优势,云南的锡、铜生产工艺和技术在世界属领先水平,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是全国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再如,四川和陕西的电子工业也在全国具有较大的技术和资产存量优势,电子产品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能生产各种雷达、导航、通讯设备、卫星地面接收系统、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电子元器件等到上千种。 西部农业虽然从总体上看经营粗放,产量低而不稳,但是一些河谷平地和平原地区如成都平原、关中平原、银川平原及新疆主要绿洲农区等,水土条件好,农业开发历来耕作较为精细,宁夏等省区的国营农垦场田还是全国农业集约程度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由于西部地区跨越热带至寒温带,山地垂直带分异十分明显,于是形成许多集中分布的优势农产品,例如,云贵川的烤烟、甘蔗、茶叶,“川路”和“云贵路”的山羊板皮,西双版纳的热带特种经济林木,四川的桑蚕茧和柑桔,陕甘宁新的细羊毛、多种裘皮、白山羊绒与骆驼绒、良种马,新疆的长绒棉、甜菜、葡萄、西瓜,青藏高原的牦牛绒与地毯毛等。这些优势农业品不仅为西部轻纺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而且也源源不断地供应全国消费。 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多次指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如果不抓住现在这个有利时机,不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目前,我国在政策方面正在产生许多新的变化。技术创新的政策,发展教育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等等,都可以说商机无限。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这不仅会极大地改变国内经营环境,同时也给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
在产业发展的转型期:产业成长往往是在通过改变老行业的结构和游戏规则,进而取得自身的发展。比如,现在的流通行业,由于电子网络技术的介入,正发生着电子商务的转型,“网上交易”、“网上银行”应运而生。这种转型必将改变传统的商务经营模式,为探索和建立新的商务交易模式提供了极大的市场空间。
技术变革日新月异,虽然在不同层次的技术变革中都潜存商机,但主导技术的变革或先导技术的革命将孕育新的产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当然,技术的快速淘汰,也使投资面临巨大的风险。
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现在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按照先沿海后内地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而且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也表现出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导致外资在我国的分布极其不平衡。西部接受的外资较少。
2,西部地区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带动的,而并不是由于各地区自身经济增长能力上升的结果。作为反映一个地区经济能力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情况,虽然近几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种增长很大程度是由政府的投入造成的,在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日益市场化的条件下,这种政府部门的大量投资很难长期持续下去。
3,西部各省市在具体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头脑发热,像炒股票一样炒作“西部大开发”概念,忽视前期充分的调研工作,开发建设一哄而起,盲目上马。目前西部很多城市都争先恐后立项目,加速工程的上马、建设,向中央要资金,这意味着又一轮集中性的高投入,意味着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持续扩张,很容易造成类似1992年开始的经济过热,从而导致财政的紧张,银行也将由于受不谨慎项目的拖累使得呆、坏帐比例扩大,引致系统风险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将因此更加短缺。此外,其后果可能触发那些蕴藏已久,一直等待解决的各种社会、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如果考虑不周,行事不周,将会影响到西部开发总体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 西部大开发投资决策建议与对策;
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相关性、互补性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封闭没有出路。深层次的开放对加快中西部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要破除中西部开放条件差的悲观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吸收东部先进经验及好的做法的同时,大胆开拓,主动创新,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等方面拿出新办法。
主动出击,拓展开放空间。区位条件差、缺乏地缘优势是中西部省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具有的普遍性问题。但区位条件、地缘优势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地缘劣势就会转换为地缘优势。
勇于创新,拓展开放领域。主要包括: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及与外资合作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积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双多边援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外资投放;扩大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对外开放,利用开放促改革,用开放促开发,采用市场换资金、资源换技术等方法,追求稳定长期合作,推动基础产业整体上的技术更新。
全方位改革,优化开放软环境。主要包括: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在机制上进一步放开,使企业的自主权真正到位;从中西部的实际出发,敢于让出眼前的小利,谋取长远发展的大利;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统一对外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对外洽谈和落实各项政策,健全和完善担保与反担保机制,为外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 考 文 献
马 斌: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忠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问题》,《光明日报》,2000年 第2期
西部开发的战略意义 - 网上经济动态 - 杨帆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 百科知识 - 钱津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 金税 - 无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 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杨帆,朱宁,
西部开发的战略意义 - 科学决策 - 杨帆
西部开发的战略意义 - 重庆金融 - 杨帆
《人民日报》(1 9 9 7 1 0 2 3 九版)-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若干对策-薛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