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企业,一直有一个摆脱不了的问题:国有资产代表权的归属.目前基本上是有企业的主管部门行使国有股代表权,这样企业主管部门成了大股东,问题是主管部门还没有确立按新机制行使管理 权的机制,这样股份制企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国有股代表权实际上成了行政管理,甚至是行政干预的护身符,股份制企业仍有指标,有的股份制企业还要上交管 理费,成了"婆婆"说了算,企业仍没有经营自主权. 企业在更多时候是面对上级,而不是面对市场.更多的 受到地方利益的制约,而不能面对全国.使行业发展形 成地方割据,而不能形成全国大格局."婆婆"成了大股 东,小股东的利益就很难保障.反过来,企业失去众多股 东的有效监督就没有压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变数增加, 风险加大.目前,一些股份制企业长期投资多,金额大, 效益差问题比较普遍,企业经营成果不真实,决策不明主 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体制改革不彻底.
(四) 无偿占有国家资产
正由于国家对国营企业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实行免费供应、无偿调拨,就使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相互脱节。企业的资金运用、固定资产使用,既不受限制,又没有监督,更谈不上使用效率,造成人为的浪费。固定资产的无偿占用制,从现代化经济管理的要求和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主要弊端在于: 1、不能调动企业合理使用固定资产的积极性。 2、出现向国家争设备、争投资,造成固定资产的积压、浪费。 3、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偏低,致使固定。
(五) 动用企业资金炒股
国家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做出规定,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股。
1、国有企业不得炒作股票,不得提供资金给其他机构炒作股票,也不得动用国家银行信贷资金买卖股票。
2、上市公司不得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买卖股票,不得用股票发行募集资金炒作股票,也不得提供资金给其他机构炒作股票。
(六) 企业财务不真实
上市公司财务不真实事件近年来频繁发生,诱发巨大危害,它不仅扰乱证券市场秩序,影响证券市场正常发展,更是极大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的财务不真实行为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更会为上市公司带来覆灭性灾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激励体制、健全证券法律体系和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从各个环节全面开展,从根本上遏制财务不真实.
三、企业应如何运用蓝海战略
(一)跨越本产业看市场
他择品的概念要比替代品更广。形式不同但功能或者核心效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属于替代品。而他择品则还包括了功能和形式都不同而目的却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红海思维:人云亦云为产业定界,并一心成为其中最优。
蓝海观点:一家企业不仅与自身产业对手竞争,而且与他择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对手竞争。
(二)跨越产业内不同的战略集团看市场
红海思维:受制广为接受的战略集团概念(例如豪华车、经济型车、家庭车),并努力在集团中技压群雄。
蓝海观点:突破狭窄视野,搞清楚什么因素决定顾客选择,例如高档和低档消费品的选择。
(三)重新界定产业的买方群体
红海思维:只关注单一买方,不关注最终用户。
蓝海观点:买方是由购买者、使用者和施加影响者共同组成的买方链条。
(四)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看市场
红海思维:雷同方式为产品服务的范围定界。
蓝海观点:互补性产品或服务蕴含着未经发掘的需求,简单方法是分析顾客在使用产品之前、之中、之后都有哪些需要。
(五)跨越针对卖方的产业功能与情感导向
红海思维:接受现有产业固化的功能情感导向。
蓝海观点:市场调查反馈的往往是产业教育的结果,企业挑战现有功能与情感导向能发现新空间,如果在情感层竞争,可否去除哪些元素使之功能化?反之亦然。
(六)跨越时间参与塑造外部潮流
红海思维:制定战略只关注现阶段的竞争威胁。
蓝海观点:从商业角度洞悉技术与政策潮流如何改变顾客获取的价值,如何影响商业模式。
四、总结
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许多公司都在削价竞争,形成一片“血腥”的红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在竞争中求胜,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能只顾着打败对手,而是要在红海当中拓展现有产业的边界,开发出还没有被开发的蓝海,形成没有人竞争的全新市场,这才是最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润辉,张红娟,范建红.基于网络组织的协作创新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13(06)
[2](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着,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 华夏出版社,2005
[3]张利斌,张鹏程,王豪.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与知识整合效能:人-环境匹配视角的分析框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