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增多,新型热门专业不断涌现,很多学生未能正确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盲目跟风选择专业,入学后因为学习兴趣不足诱发厌学情绪,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比较局限,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力。
(三)教育观存在问题
由于高校方面未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创业的区别,很多高校只重视学生就业率,却并不重视学生的创业力,因而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普遍存在指导不到位问题。很多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教育者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面试的相关技巧或者向学生公布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学生无法全面地了解市场的动向,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无法正确地定位自身。一旦学生对自身抱有过高期待,那么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影响学生的就业力。其次,很多高校没有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观的教育思想意识,就业指导仅针对毕业生开展,而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力提高。
(四)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益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家长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会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巨大影响,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之中,父母往往对学生们存在过高期待,这不仅会使得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择业、就业。其次,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还会使得学生形成众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很多学生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完全没有团队意识,不合群,因而在就业方面能力低下。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化解对策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其就业市场是一个烦琐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明确当前的市场需求,敢于革新,不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教育模式,创造新的有效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得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
(一)政府要协调并完善经济结构
在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过程中,政府要采取市场干预措施,协调并完善经济结构,重视并加强相关立法,完善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体系,并在市场制度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不断优化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良性运行。政府部门在就业市场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生就业改革中,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使大学毕业生快速、全面、准确的掌握就业信息,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就业市场要加强市场建设
就业市场也要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加强就业市场建设,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并对用人企业和大学毕业生的关系进行有效调节,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构建全面、高效的人才供求对接平台,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用人企业还要采取自主选材的用人方法,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优秀人才,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用人机制。此外,就业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也给用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用人企业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员工的工作条件,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
高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要完善就业指导,改革管理体制,在办学过程中顺应就业市场的发展需求,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并在了解就业市场竞争状况的基础上,及时向学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和用人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还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进行科学择业。
(四)大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心仪的工作,必须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主动投身到就业选择中。择业就是选择未来和生活方式,大学毕业生择业具有主动权,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明确的目标,找到适合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非常良好的认知能力,认清自己的定位,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大学生刚步入高校的时候,便应当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与发展趋向,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唯有均衡协调地发展个人素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高校应当革新传统教育建设模式,强化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是高校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实现就业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所以,高校应当密切联系社会,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不断革新,完善其就业管理制度,建立起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为一体的高校生就业指导制度体系,为学生们扩宽就业渠道。
(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高校教育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们做好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应将个人的就业意愿、特长、喜好等主观条件结合当前市场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做出更为恰当的选择。此外,高校毕业生还应当注重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树立起广泛的社会责任心,满足用人单位及社会日渐提高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力低下,导致大学生就业低下的原因比较多样,如社会环境影响、高校培养模式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等。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因而高校方面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联合社会各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氛围、改革高校教育模式、优化家庭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艾美芳:《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期。
2、李晓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外研究与经验》,2010年,第2期。
3、刘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科教导刊》,2015年,第11期。
4、赵杨:《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就业政策解读》,《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5、张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23期。
6、张丽娟:《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环节》,《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