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文化大多植根于家族血缘文化。改革开放之初,个体经济作为最早出现的民营制经济形式,显示出结构简单灵活、决策迅速的优势,这往往得益于其家族式的分工合作。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作坊式的经济实体扩张成公司,家庭中的亲戚们自然担任了企业的所有重要职位,绝对地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以血缘为中心的人们目标一致,以整体利益为重,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凝聚力极强,形成了以家族血缘关系的强大聚合作用来实现自身对企业管理的家族血缘文化。
2.民营企业文化透露着民营企业家的个性
民营企业文化多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实质是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由“人治”代替“法治”的典型,创业之初大多是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其文化起源,与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以及其胆量、品质都有很大的关系。许多民营企业成功和失败的范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企业家既是企业文化的“总设计者”,又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总执行者”,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自上而下、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总体面貌和特征。企业家人格魅力特点对企业的巨大影响在民营企业比在国有企业更为突出[6]。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背后一定屹立着一位品德高尚的企业家,将企业导向竞争取胜的光辉前景。而一些管理模式守旧、经营观念僵化、物质利益导向严重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最终被淘汰出局。
3.民营企业文化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是由企业老总亲自抓,而不是如同国有企业那样由企业的宣传部长或政工部长来抓,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而不易于流于形式。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摒弃落后的经营观念,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已自觉地成为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过程的内在需要。民营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要打破旧的创业价值和行为准则,在守业过程中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必然促使企业自觉地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4.民营企业文化存在易变性和眼前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民营企业在创建自身文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因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文化风格,无法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的易变性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不稳定的局面。而这种不稳定性又导致了民营企业容易急功近利,导致短期行为,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很短,民营企业发展更是很多方面都不健全,企业文化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地方文化或者是体现企业家个性风格的文化,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就形成了以家族式管理为特色的家族血缘文化,或者是由企业家个人说了算的独裁式企业文化。具体来说,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为:
(一)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认识和足够重视
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赢利能力,于是物质领域获取的价值受到了更多重视。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结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等。也有部分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是并不清楚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部分企业在某些关键问题的理解方面存在误会,企业文化正在被娱乐化、口号化甚至宗教化,对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的认识误区导致部分民营企业反对企业文化的建立,或者是把企业文化当成灵丹妙药,妄图用之处理一切问题。
(二)企业文化定位模糊
民营企业的成长路程一般都比较曲折,有很多企业家是从小作坊式的生产发展到有规模的、专业或多元化的经营生产。因此从一开始就没有一定的战略规划,更加不用说长远的文化定位了。当然每个企业,无论是自然成长的或是根据战略建设的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情况,可是要真正形成推动企业进步的“文化资本”,就需要企业家和其员工将现存的文化“片断”整合提升,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核心文化———文化定位[7]。许多民营企业在迅速成长扩张的道路上,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功利因素,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希望立竿见影,似乎只要一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企业文化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程,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但民营企业在创建自身文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因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文化风格,无法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的易变性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不稳定的局面。而这种不稳定性又导致了民营企业容易急功近利,导致短期行为。
(三)具有很浓的家族血缘性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营企业老板不仅将家族利益放在企业经营的首位,而且他们认为,血浓于水,至亲乃是血脉一系,是可以依托的重要对象,因而着重血缘的理念在企业内占据上风,企业内更注重对乡亲、熟人、朋友的培养和使用。家族中的三亲六眷担任着企业内部所有重要部门或岗位的领导职位。中小民营企业因其规模较小,发展不长,家族性显现更为明显,因此企业文化对于这些家庭成员来讲,一点也不实惠,因此也不会投入精力建设企业文化,创造公司员工工作氛围和环境,更不会为公司员工切身利益出发,为他们长远利益谋发展。
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一)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之一,大力提高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许多“基业长青”的企业始终坚持自的文化发展和价值观传播,它们都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部署已经提上日程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中,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你输得不明不白。考察被公认是成功的企业,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使企业久盛不衰的秘密往往是隐含在商品和销售后面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经济实力。文化战略内容包括:业核心理念,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树立、企业形象的定位等。像IBM、通用电气公司、麦当劳等大企业恰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综合力促成了它们经久不衰的成长[9]。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必须产生从精神到物质的飞跃,例如诺基亚公司的“科技以人为本”、海尔企业的“真城到永远”、飞利蒲公司的“让我们做得更好”的理念,经过公司的提炼和传播,使企业的文化和形象被人们所熟悉,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知,让消费者能够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中认识该企业和该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之间已从产品、技术、设备等有形方面的竞争,向品牌、形象、文化等无形方面竞争发展,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要想应对当前面的严峻挑战,就必须顺应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变化的趋势,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摈弃落后或不合时宜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文化的培育目的是树百年企业,而非某一时某一局的利益,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民营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包括文化的发展战略,要把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企业的文化发展有一个不间断、连续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不断的积累。另外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适合不同阶段的文化支撑和推动,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二)适时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
市场经济是高度的理性经济,是在斩断小农经济的血缘、情缘为特征的宗法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斩断血缘、情缘对企业的羁绊,便会使企业无法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企业的经营管理会丧失理性、规章制度无力实施,优秀人才难以聚集,公利难以推行,私利必然泛滥,企业必然难以维持。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就必须按市场经济理性运作。首先,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结构,健全企业制度,摆脱创业初期留下的“家族式文化”的缺陷。其次,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要不断进行自我变革、自我创新。而企业的变革必须以企业文化的变革为基础,否则变革将会因为文化的惯性和旧文化的自我复制能力而面对重重阻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个企业要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创新文化,创新要在管理上、制度上、文化上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来讲,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必须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不断推出适应竞争形式的新管理制度,例如人本管理模式、学习性组织的创建和流程再造等,建立一种开放性、学习性的团队文化,用优秀的制度来保证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三)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
首先,企业家需要培养自身的应变意识和能力。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企业家必须肩负起检测社会环境变化与秋天文化平衡的责任。因此,应变能力和意识是企业家必备素质之一[10]。其次,企业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企业文化的文化品位。小企业应适当引进高级人才,以弥补自身缺陷,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由于开发高效的人力资源需要高质量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也应相应提高。企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企业文化也并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但是企业文化的创造有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小企业主的引导。中小企业主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也是企业文化倡导者的一员,在拥有企业经营能力的同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创建知识,拥有一定的个人魅力,引导企业文化健康发展。再次,企业家还应率先示范,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为企业文化战略形成显见的形象。最后,企业家要通过自己的领导和管理组织权利,通过宣传、倡导、奖惩制度等,使员工了解并接受企业的文化战略,并将自发行为逐步转变为体现企业文化的自觉行为。
四、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管理制度,它和传统的具有刚性的管理制度有很大区别。它一方面贯穿于刚性管理制度之中,对刚性的管理制度起统率、综合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深层次的管理制度,有自己的特殊结构。民营企业文化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必须在推行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同时,积极培育与之适应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贾春峰.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徐向农,王化冰.基于隐性契约的民营企业文化[J].理论月刊,2013(8):158-163.
[3] 华锐.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出版社,2008:2.
[4] (美)埃德加H•沙因著.郝继涛.企业文化生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2).
[5] 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13.148-166.
[6] 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内在含义[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