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趋于多元化,在国有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颁布的2017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国有企业共有166家,比上一年减少了17家。但500强中的166家国有制造企业的纳税总额高达1.12万亿元,占比76.55%。营业收入的前十位中,有8家都是国有企业,且每一家国有企业营业收入都超过了4000亿元。总体而言,结构呈现出“国重民轻”的特点。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数量逐步增加,但实力总体较弱。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具有规模大、融资易、体系全的优势,但同时存在效率低下、要素流动不畅等缺点。以军用装备为例,在推动军用装备升级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间武器装备的较量在相当意义上其实就是先进制造业及高科技水平的较量。相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军工企业将加快市场化和股份制改革,军用市场也将逐步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吸纳民间资源,促进军民融合,有助于推动先进制造及军用装备的发展。
三、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
我国产品可靠性不高。国际市场上的大部分中国制造具有“廉价质低”的特点。随着我国成本相对优势的丧失,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很难获取大额利润,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制造总量占据全球制造的25%。然而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制造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连续6年徘徊在2%至3%的超低利润区间,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二)产业集群效果不佳
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大部分企业只是简单地在空间上扎堆,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未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企业群体。更有部分企业产品结构趋同,无优势,无特色,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高端装备制造的集群内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没有能够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隐型壁垒。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承受了更多市场准入、融资歧视的压力。很多政策也更加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如今。国有企业比重大,民营企业占比小;大企业得到的扶持多,而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得到的补贴相对较少。企业之间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辐射带动关系,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发展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均衡发展。总的来说,集群内部混乱,未能共享环境、共谋发展。
(三)政府干预失当
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我国的政府与市场一直存在边界划分不清的问题,存在职责越位、缺位的现象。从产业集群的发展角度来说,政府的作用出现了越位。我们看到,为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政府造集群”的现象,这严重违背了市场的发展规律,也违背了政府干预的初衷。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而创新也来源于人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近年来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升,但仍缺少高端专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由于高校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真正走在产业前端的知识型人才十分稀有。一些懂精密仪器操作,能够把控尖端质量的高级技工也需要多年的培训与实践,真才难求。此外,行业也并没有出现出色的领军人物,能够对于行业趋势及前景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四、对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打响中国创造品牌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技术特征要求基础研究要先行。我国高铁产业的成功发展,就生动体现了基础研究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方面要做好“强基”工程。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性、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制造工艺技术,注重“三基”产品的自主研发,提升基础零件的自我配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的国策,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首先,中国制造要摆脱“低质低价”的标签,最根本的就是要推动制造业的“品质革命”。要建立高端制造产品标准,发挥这一标准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的引领和督促的作用,实现高品质的引领式发展。此外,各主体应合力打造“中国制造”品牌。国家应鼓励企业担当起更多责任,以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政府需要围绕着高端装备制造业,引导创新资源集聚,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进行创新活动,致力于突破核心技术,并最终辐射增强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还需要加快建设人才梯队,从培养、引进和留住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定向培养,协调政府、企业及高校各方,构建一个完备的协作培养机制,形成产业创新的后备力量。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一些重大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科研人才或行业领军人才。最后,完善相关人才激励体制,用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薪资待遇留住人才。地区之间也可以构建人才共享平台,通过“借智”形成人才集聚,提升地区的创新能力
(三)做好政府角色定位,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协调政府市场关系,着力构建良好环境。要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并确保政策落地。继续推进政府“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制度改革,消除隐型壁垒,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干预要做到进退有序,张弛有度。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政策力度,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切忌拔苗助长。继续完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适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法制环境,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加快完善产权保护法,加大产权保护的力度。2016年,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应该协助中央做好文件的落实情况,努力保障财产权、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以激励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任春华.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关键环节[J].学术交流,2012,(5):60-63.
[2]武永娜.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3]陈柳钦.加快发展和振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2011,(4):19-27.
[4]王向华,王明海,李小静.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创新绩效测度
[J].江西社会科学,2015,(6):35-40.
[5]贺正楚,潘红玉,邓英,夏智伦.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能力:2004-2014[J].经济数学,2016,第
33卷(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