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直接产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1985年,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1994年,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认为,竞争力已经不再主要取决于拥有原材料或劳动力成本,而是主要取决于是否比其竞争者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和应用知识。1986年, OECD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 1994年,OECD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创新能力。1998年,OECD又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生产要素取得持续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而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一国企业以较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生产并销售货物和服务,或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并在当地的企业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介入国际竞争,寻求国外的资源、技术和销售空间等,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和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虽未走出国门,却难免在国内市场遭遇很多外来竞争者,也就是说,在今天,不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为了持续发展,都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也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好,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当然,开展跨国经营后,企业将面临相对陌生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企业无疑是考验也是锻炼,因而有利于锤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也有提高竞争力的反作用。一家企业如果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也就意味着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优势是竞争能力的表现。当然将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企业或政府采取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拥有国际决对优势则表示拥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但这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在竞争激烈和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也很难长久保持。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概况及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它们广泛分布于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我国社会经济汇总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深人,政府采取了比较宽松、灵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 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概况
我国的部分中小企业已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发展能力,在局部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国际竞争能力,具体表现在(1)能用小规模的生产技术及生产经验来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求量较小、市场容量有限,在这种竞争型或垄断型的小规模产业结构中,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的需求中获得规模经济,因而也就丧失了其竞争优势,而我国中小企业却拥有满足部分小规模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从而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缝隙中取得竞争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开拓亚太周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另一利器就是国际化经营理论中北欧学派所谓的"市场知识""心理距离"方面的优势。由于地缘接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文化落差较小、需求偏好雷同等因素,我国中小企业的部分产品在亚太市场上较欧美大公司的产品更具竞争力。(2)我国中小企业能用成本优势来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诸如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极强的成本优势,国内趋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是这种成本优势的无穷源泉.
(二) 国际竞争力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不仅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更可以利用东道国丰富的当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等,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既可以作为企业自身资源的补充,更可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作为一个企业无法替代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利器,也是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品牌价值的提高就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提升。
发展到当前,人们意识到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形态下,知识、创新、环境等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意义。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这样一个浅薄层次,知识、信息、创新能力等潜在因素决定了企业竞争力更为深刻的构成层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而国际竞争力就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1. 目光短浅,缺乏预见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国际视野,缺乏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开展市场竞争的能力。即使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缺陷,它们往往固守眼前的地盘和市场,而缺乏在全球化下进行资源配置和产销经营的能力和眼光。在这点上,我们的地方政府其实做得也很不够,没有在为中小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做出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其它辅助工作。在我国,似乎江浙一带特别是温州地区的企业家比较先知先觉地走出国门,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去分一杯羹。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各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非市场因素还在起着负面作用,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因素之一。比如,中小企业面临着公权力的强力干预,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也在束缚和制肘中小企业的自由发展壮大。我们不时地看到,一些非市场因素在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存。此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往往还缺乏环境保护等科学发展观,企业利益的取得经常是在对环境和资源的掠夺性行为之下而获得,从而导致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上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这样的企业注定也不会长久。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市场定位存在问题,经初步发展之后,盲目追求大而全,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果是反而使得中小企业本身的特色变得不再突出。
2.债务沉重,公开上市成本高,缺乏融资能力
债务沉重,公开上市成本高昂,缺乏融资能力,影响着企业成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债务形成有很多原因,如政策行为、市场变化、自身经营失误等,沉重的债务压在企业身上,使其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由于经济效益差,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给予资金支持。社会诚信体系未能建立,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缺乏信心,信贷担保等中介组织发育不良,银行信贷尚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某些弊端等等。由于融盗困难,导致中小企业面对市场机遇,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因而无法扩大再生产,也就无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一旦遭遇经济风波或经济萧条,则有可能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随着进出口业务的滑坡,许多企业也已经濒临破产。
3.企业规模小,管理与技术落后
关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