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管理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管理控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的管理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管理控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的管理控制一般采用以下措施:
1、优化施工方案。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2、完善项目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责任体系,确定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成本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3、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控制费用的重要措施,就是保证每个环节均能达到先算后做,事先拟定费用的支出计划和成本开支范围,把目标成本落实到每个最小的可控制单位,甚至个人。
4、建立合理的奖罚分明机制。利用激励机制对各部门和责任人实施成本考核,奖优罚劣;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位职工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
5、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采取相关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在作业期间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因返工而导致工程成本增加。
(三)工期的管理控制
项目工期管理控制是对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认证、编制进度计划、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纠偏措施以调整进度计划。施工项目工期控制是指在既定的工期内,编制出最优的施工工期计划,以横道图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分为年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
在执行该计划的施工中,经常检查施工实际工期情况,并将其与计划工期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找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不断地如此循环,直至工程竣工验收。工期控制一般采用以下控制措施:
1、工程工期款是施工企业购置材料、发放工资和安排调动机械设备的物质基础,必须充分计划、合理使用。建设单位一定要按合同要求及时支付工程款,以确保工程工期。
2、定期召开现场会议,分解工期计划中的各个阶段目标,在现场管理人员形成牢固的工期计划和具体概念目标,视工程的具体情况,每月、每半月或每周进行一次检查。在特殊情况下,甚至需要每日进行一次工期检查。
3、施工中涉及到业主方或第二方的矛盾纠纷,应予以积极协调,一切以大局为重,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工期延误。
4、深入施工现场,与施工班组一起解决问题,对影响工期的施工作业和方法要及时指出监督指正。
三、质量、成本和工期三者间的关系
(一)工期与成本的关系
工期管理不是独立的,它受到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三者目标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力求成本最低,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正确处理好成本与工期时间计划的关系,既不为赶进度而过分加大工程费用,也不要为时间控制的主要措施节约费用而忽视进度,要在保证合同工期的前提下,力求节约施工费用,使其措施合理使用、科学调整机械设备和劳动力,提高利用率,施工方法上,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时空利用率,采用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新技术,提高效率、节约资金、加快进度。由于工程成本可以细分为工程总成本与工程生产过程中成本两大内容。其中工程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还包含: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直接成本的资源优化尤为重要: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才能完成,而在一定时间内,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提供的各种资源的数量往往有限,这就存在一个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有限资源的问题。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如果安排不合理,就可能在计划工期内的某些时段出现资源需求的高峰,而在另一时段内则可能出现资源需求的低谷。当高峰与低谷相差很大时,如果计划的某些时段内资源需求量超出最大供应量,则会造成供不应求,导致工期延误,而当出现资源需求低谷时,就可能造成资源的大量积压。这种资源消耗的不均衡,必然会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时间计划的资源优化,就是力求解决这种资源的供需矛盾或实现资源的均衡利用。
资源优化通常有两个目标:资源有限,工期最短。工期固定,资源均衡。
资源有限,工期最短的优化,是指通过优化,使单位时间内资源的最大需求量小于资源限量,而为此需延长的工期最小,使工期最短。
实际上,资源计划安排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但可以通过调整工作的时间参数使资源需求量在理想情况的上下范围内波动。常用的资源均衡方法是一种启发式方法,即削峰填谷法。
施工的时间越长,耗费的成本将越多。施工工期延长,会增加施工人员的工资及管理成本,机械设备租赁时间的费用等,将因工期的拖沓而无限增多。这也就说明随着施工时间的延长,间接成本的消耗增多,间接成本与工期之间呈正比。
(二)工期与质量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