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及其特点 1页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页
(二)、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1页
(三)、风险的可变性..........................................3页
(四)、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3页二、我国证券投资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4页
(一) 系统风险 4页
(二) 非系统风险 5页
三、证券投资系统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6页
(一)制定证券风险防范计划 6页
(二)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6页
(三)正确选择投资对象和投资时机 7页
(四)完善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 7页
(五)规范并改善证券市场资金供给 8页
(六)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9页
(七)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10页
(八)加强监管及法制建设 10页
内 容 摘 要
【摘要】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带有某些规律性。风险是可变的。这是指在证券投资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证券投资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尤其是大型项目中,由于风险因素众多,风险的可变性更加明显。因此,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而不可能将其完全消除。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证券投资大型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证券投资大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因素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证券投资大型项目中风险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证券投资者主动地认识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地控制风险,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程度,以保证在证券投资中尽量减小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本文主要论述了证券投资风险的各种类型和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
【关键词】证券投资 风险 防范 规避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资金不断的注入证券市场。不但是各种各样的企业进行证券投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开始涉足证券市场,购买各种股票、债券等等。在投资观念不断加强和金融机制日趋完善的今天,炒股等词似乎变得很热门。但是证券投资真的是那样能快速致富么?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是经济学的定律,证券投资亦是如此。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不断有人多年积累的财富被证券投资风险席卷一空时,我们就会觉得触目惊心,怎样才能合理分析,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证券投资风险呢? 一、概述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及其特点 证券投资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证券投资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比如说,因为战争、地震等不可力抗因素使得本来上扬的股市突然下跌;自己听取专家意见选购得股票的走向偏偏相反等等。 要全面理解证券投资面临的风险,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证券投资风险是与投资行为主体的行为相联系的,这种行为既包括远期投资,也包括近期投机。不与行为联系的风险只是一种危险。而行为受决策左右,因此风险与证券投资主体的决策有关;第二,客观条件的变化是证券投资风险的重要成因,尽管证券投资主体无力控制客观状态,却可以认识并掌握客现状态变化的规律性,对相关的客观状态做出科学的预测,这也是证券投资风险分析的重要前提;第三,证券投资风险是指可能的后果与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发生负偏离,负偏离是多种多样的,且重要程度不同,而在复杂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好”与“坏”有时很难截然分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第四,尽管风险强调负偏离,但实际中肯定也存在正偏离。由于正偏离是人们的渴求,属于风险收益的范畴,因此在证券投资风险分析中也应予以重视,以它激励证券投资主体勇于承担风险,获得风险收益。 证券投资的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证券投资风险是不以证券投资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证券投资主体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而且在证券投资项目的整个期间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这说明了为什么虽然许多证券投资主体尝试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二)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意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证券^^文档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证券投资主体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是证券投资主体风险管理的依据。(三)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证券投资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证券投资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尤其是大型项目中,由于风险因素众多,风险的可变性更加明显。(四)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证券投资大型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证券投资大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因素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证券投资大型项目中风险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我国证券投资风险的类型及特点证券投资的风险有许多来源, 按风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一) 系统风险
证券投资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上所有证券的价格产生影响的各种潜在的共同因素发生作用而带来的风险。比如因经济、政治及整个社会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证券价格的波动都属于此类风险。就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证券市场而言,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供求结构风险。指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证券量和入市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 市场容量和入市资金呈现出双向快速增加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市场扩容速度同入市资金的增加速度不匹配, 供求结构风险就会凸现。近几年由几次大规模扩容所蕴含的风险是投资者有目共睹的。
2. 政策风险。当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管理政策或法规出台时, 市场会出现较强波动,由此产生的价格变动的可能性就是政策风险。回顾1994 年以来至今股票市场出现的12 次大起大落, 无不与管理层制定及实施有关政策直接关联。频繁而又带有“探索性”的各类政策出台, 使市场参与者陷入遇利多消息就争相入市, 遇利空消息则疯狂抛售的恶性循环之中, 长期持股信心缺乏, 取而代之的是短线投机心理浓厚。这种由政策因素影响导致的系统风险成为我国投资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3. 入市资金结构风险。主要是指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一些投资主体资产结构不合理或投资资金来源不当所蕴含的风险。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 尽管机构投资者不占绝对主导地位, 但他们的投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却很突出。目前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都是以国有资产为背景的单一结构, 经营者在分享投资收益与承担投资风险两者之间是不对称的, 赢利可以参与分享, 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损失, 因此很容易出现冒险博弈, 将国有资产推向高风险状态。此外, 还有一些机构资金来源于短期借款或属于违规资金,这些资金明显地以获取投机收益为目的, 在投机过程中, 他们往往肆意放大一些所谓“利好”或“利空”题材的作用, 诱使受能力、财力及时间限制的中小投资者跟风盲从。机构投资者这种带有“示范效应”的投机行为,势必将整个证券市场推向不稳定状态。
4. 其它系统风险。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系统风险来源外, 还存在其它一些系统风险, 如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利率风险是因利率变动出现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从而导致对证券需求的变化而最终引起市场波动的一种风险。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利率高低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证券投资的增加或缩减; 二是利率的变化可以引起整个经济的扩张或萎缩, 进而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走向。三是利率变动会影响股份公司经营成果的好坏, 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分红水平。一般来讲, 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呈反向变化关系。购买力风险又称为通货膨胀风险, 是指通货膨胀因素带给投资者投资损失的风险。在证券投资中, 无论本金还是收益都是以货币来表现的, 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情况下, 投资者所持货币的数量虽然没有变化, 但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却因购买力的下降而减少了,从而承受一定的损失。汇率风险是由于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发生波动, 导致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而带给投资者投资损失的风险。
(二) 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也叫特殊风险, 是指某些微观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对某一个或几个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所带来的风险。这些微观不确定只对个别公司或企业产生影响, 通常与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不存在系统性、全局性关联。非系统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经营风险。是指上市公司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亏损而带给投资者投资损失的可能性。造成经营风险的因素有诸如项目投资决策失误、市场预测不准以及技术更新不及时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企业都有经营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这种风险是始终潜在的。比如,1996 年, 中川国际股份公司就因对外承包项目经营管理失误造成巨额亏损, 当年中期每股亏损017 元, 给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造成较大损失。
2.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风险。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常用的一种经营手段, 它可以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一般来讲, 债务资本比例越高, 财务杠杆作用就越大, 但同时也要看到负债经营不利的一面, 由于负债需要支付固定的利息, 当企业利润下降时, 带给投资者的收益就将大幅度减少。因此, 如果企业负债过量, 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 那么相应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就越高。
3. 价格风险。是指涉及企业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构成企业的价格风险一方面是成本因素, 即企业从事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的价格上涨或职工工资增加使生产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使销售价格的下降。除了上述几种特殊风险外, 常见的造成非系统风险的因素还有诸如自然灾害以及不利于某一公司或企业的特殊事件的发生等
等。在证券市场上, 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共同构成证券投资的总风险。由于非系统风险来源于各个上市公司自身特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加以消除。而系统风险来源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导致市场波动的共同因素的出现, 从而是不可分散的, 对这一部分风险只能进行控制或规避。
三、证券投资系统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如前所述, 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上, 系统风险在投资总风险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证券市场呈现出频繁的剧烈波动, 这种高风险特性既不利于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也不利于市场参与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因此, 如何防范与规避系统风险是管理层及投资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针对现阶段我国证券投资系统风险的特点, 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制定证券风险防范计划。在投资前,投资者应制定证券风险防范计划。包括以下方面:
1.趋势投资计划。这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计划,适用于长期投资者。投资者在市场一种趋势形成时,保持自己的投资地位,如果主要趋势发生变化时,随之改变投资地位,顺势而动,以取得长期投资收益。
2.10%投资计划。投资者对某段时期股票价格平均值与上段时期的最高值或最低值进行比较,平均值高于最高值10%时卖出,低于平均值10%时买进。
3.公式投资计划。这是一种按照定式投资的计划。遵循减少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原则,利用不同种类证券的短期市场价格波动控制风险,获取收益。具体有平均成本投资计划、等级投资计划、固定比率投资计划、可变比率投资计划等。
(二)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投资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如果主要目的是获得公司红利或参加公司经营,而不是赚取差价,宜选择长期投资方式;如果投资者有相当资金和投资经验,没有太多的时间,宜选择中期投资方式;对于时间较空闲,投资经验丰富,反映灵活的人,可选择短线操作。从理论上讲,证券的短期投资利润最高,次之为中期投资,再次为长期投资。经验证明,短期操作中很少有人每次都能准确地把握买卖的最佳时机,就平均获益而言,中期与长期投资的收益并不逊色于短期投资。
(三)正确选择投资对象和投资时机。选择适当的投资对象可获得超常的利润。投资对象的选择应根据当时市场的情况、品种特点及有关经验而定。投资时机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股市的波动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进入股市前对投资的大环境和宏观趋势进行分析选择有利的时机以避免逆势操作,防范投资风险。
把握好新股发行与上市的节奏。现阶段我国沪、深股票市场的容量还很小, 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 我国股票市场属于微型市场, 因此, 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程中,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是必然的趋势。但是,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很稚嫩, 无力承受突发性过量扩容所带来的撞击, 因此, 在对待扩容的问题上, 不应保留高度计划控制的特点, 而应遵循市场的需求对供给进行调整, 做到市场容量与入市资金双向扩容的大致匹配, 从而达到基本消除供求结构矛盾所带来的风险。具体做法上, 可以考虑将现有的报批审核制度改为注册制度,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后备队, 再按市场需求状况择优决定上市时间。
(四)完善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市场发育和政府行为的探索性和渐进性特点,政府风险防范仍然存在制度性缺陷,突出表现在:缺乏市场避险机制,退市机制不够完善和投资者保障机制不健全、运行不到位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强化制度性建设,形成完善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市场避险机制。国际证券市场的经验表明,释放市场系统风险的有效工具是股指期货。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上适时建立与股票现货市场相反的交易部位,能够自我预期风险,从而达到回避系统风险的目的。也就是说,股指期货的产生,为证券市场注入了一个内在稳定机制。在全球股票市场上,股指期货已经成为市场风险释放必不可少的工具。纽约、东京、香港等较为成熟的市场中,无不设有股指期货交易。可以说,没有股指期货交易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不成熟或缺位的证券市场。在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上,曾出现大范围股票跌停的局面,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爆发系统风险的可能性,值得我们警惕。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有1100余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经相当于CDP的60%左右。这样巨大的市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风险,也就时时刻刻存在着避险的巨大需求。引入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机制,在对冲机制的作用下,可保持资产的相对流动性,以释放市场风险。 完善退市机制。在严格的市场化和法治化条件下,退市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对劣质上市公司的挤出效应开始实现。但目前我国退市机制尚不严谨和完善,其最大效用是刺激和加快亏损上市公司的重组步伐,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淘汰制。个别上市公司几经“风雨”仍有可能见“彩虹”就是突出例子。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实行更为严格的退市规则,确定净资产、亏损期限等明确的退市指标体系,加大重组中对债权更为严格的保护,严格上市公司再融资标准,使退市机制更好地警示上市公司,更大程度地提高市场质量,降低市场整体风险水平。 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成熟的证券市场均有一套完整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概括地讲,主要是投资者的诉讼机制、教育机制和赔偿机制。通过集团诉讼的方式,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诉讼和索赔,从而在制度上约束发行主体、中介机构甚至监管机构的行为。开展投资者教育,更是市场监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此外,成熟市场一般都设立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基金中心或公司,致力于在会员公司丧失清偿能力时对投资者的赔偿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应借鉴成熟市场经验,逐步建立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真正把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在实处。
(五)规范并改善证券市场资金供给。违规资金入市是我国证券市场区别于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特点。违规资金包括银行信贷资金,证券公司挪用的客户保证金,证券公司对客户的融资,非法外汇等。这些违规资金对证券市场构成了巨大的风险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从行为本身看,期限较短的违规资金承担了很高的法律风险和筹资成本,必然在市场上追求高收益,尤其热衷于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或者使部分投资者在示范效应下改变投资理念追求短期行为,或者使部分投资者对股市丧失信心,从而严重动摇我国证券市场市场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二是从市场效果看,大量的违规资金强化了股市资金推动效应,提高了市场市盈率水平,增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一旦上市公司业绩难以支持高股价时,类似于“中科创业”事件将难以避免,银行的安全也将首当其冲,进而危而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因此,在我国金融改革未完成之前,禁止和查处违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防范市场风险的基本要求。 在防止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的同时,还应考虑改善股市资金供给。如证券公司增资扩股,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投入股市,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等,这些扩大资金供给的举措应长期坚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尽快开展对委托资产管理业务的清理,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区别情况,确定身份,以所有机构投资者普遍适用的制度准则,规范其行为,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使其规范化。改善证券市场资金供给的关键是引入具有高安全性的资金主体,即有步骤地加快社保基金、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入市步伐。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以扩大资金范围。(六)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我国证券市场中政府职能的定位相对落后,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使“政策市”、“消息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在证券市场的法律地位已经明确,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态势下,为了确保证券市场按市场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调整政府行为的理念和监管职能势在必行。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解决政府行为的缺位与错位问题。政府对市场主体风险的防范,应立足于对可能导致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因素控制。在按市场化原则防范市场风险,通过法律形式将政府的监管和防范风险政策程序化,增强政策的稳定性与透明度,以给市场参与主体和投资者风险把握的预见性。 加强对证券交易禁止行为的防范。证券交易禁止行为,是交易者利用资金优势或信息优势牟取不正当利益、转嫁不正当风险的行为。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属于两类最典型的证券交易禁止行为,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防范的核心内容。我国《刑法》、《证券法》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但自我国证券市场诞生起至今,特别是在有关法律修改或颁布后,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仍屡见不鲜,难以杜绝。虽然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种风险的防范和查处更多地应是依靠政府行为来完成。对内幕交易的防范,首先必须明确对内幕交易和内幕人员的认定。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高管人员,涉及上市公司重组和重大经营活动有关的机构高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和家属,都应该认定为内幕人员。同时,只要股票价格在重大信息披露前发生异常波动的,都可假定为存在内幕交易,并相应进行调查。现阶段对市场操纵行为的防范,重点是推出证券帐户实名制,以便尽早确立操纵行为的存在与否,进而实施查处。 强化中介机构监管。中介机构应是风险防范的重要力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需要在中介机构首先得到验证,其职业操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在上市、配股、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多个环节联手勾结,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或因能力有限为由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作出有倾向性错误的审计结论,误导了投资者,将风险因素带入证券市场。而目前政府除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设定了资格认定外,尚无更多的行为规范,风险约束力很小。为此,政府应制定涉及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法人和个人行为准则,提高处罚等级,赋予规范监管检查和处理的相应权力,在法律的框架之下,保证中介机构的公正性。
(七)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特别是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从目前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构成来看,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数量比大约为1∶99, 这种比例的巨大悬殊使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十分突出, 由于机构投资者占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其行为具有“示范效应”, 它们带头搞投机, 众多散户盲目跟从, 市场上投机风气盛行就不可避免。因此, 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势在必行, 特别应该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由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结构较为合理, 其运作受到基金持有者及有关各方的监督, 投资行为会相对理智, 再加上投资基金一般以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为目的, 投资技术娴熟,且具有较强的组合投资能力, 因此,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 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将不断发生变化, 投资基金在减少市场剧烈波动, 降低证券投资系统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八)加强监管及法制建设。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 它的健康运行及发展需要周密健全的法规。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 在守法与违法之间就会存在较大的“灰色”区域,一旦监管不力, 一些市场参与者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从事违规活动, 当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不断扩散, 整个市场将势必陷入无序竞争状态。近几年来,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快, 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 但法制建设却相对滞后,这无疑不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 因此, 应加快证券立法的进程。
参 考 文 献
[1] 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10)。
[2] 穆良平史代敏。《社会科学研究》1999(4)《论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特征及风险规避》。
[3] 张凤新,《证券投资的风险与防范》。
[4] 吴宇人,《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生成与防范》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7)
[5] 杨再斌,匡霞,刘杰《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现状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05,(01)。
[6] 张伟,《证券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03) .
[7] 王安明,张行海.,《证券投资风险分类与防范》《武汉金融,》1990,(01)
[8] 周石,《规避证券投资风险的对策建议》(实事求是)20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