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全部业务收入的比率。作为考核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营业利润率比营业毛利率更趋于全面,理由是:其一,它不仅考核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而且考核附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其二是营业利润率不仅反映全部收入与和其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还将期间和纳入支出项目从收入中扣减。期间费用中大部份项目是属于维持公司一定时期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发生的固定性费用,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全部抵补,公司的全部业务收入只有抵扣了营业成本和全部期间费用后,所剩余的部分才能构成公司稳定、可靠的获利能力。
3、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高于同期银行借款利率和社会平均利润率,则说明公司总资产获利能力足。
4、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中利润总额与资本金的比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这项比率是衡量企业资本金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提高,所有者的投资收益和国家所得税就增加。利用基准资本金利润率作为衡量资本收益率的基本标准。基准利润率应根据有关条件测定,一般包括两部份内容:一是相当于同期市场贷款利率,这是最低的投资回报;二是风险费用率。若实际资本利润率低于基准利润率,就是危险的信号,表明获利能力严重不足。
5、.经营指数:它反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关系。计算公式为:经营指数=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该指标直接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说明公司每一元净利润中有多少实际收到了现金。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6、主营业务收入收现比率。它反映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现金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主营业务收入收现比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这个指标表明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实际收到现金的多少。若该比率大于1,表明企业不但收回了本期的销货款和劳务费,甚至收回了前期的应收款,表明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应收账款管理也很到位;若该比率小于1,则表明企业不能收回当期的全部销货款和劳务费,这是当前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特点所决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造成。
四、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分析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一)、 假设前提存在的缺陷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但这些指标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的,主要着眼于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及企业因经营而增加的偿债能力,或者说这些指标都是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另外,在速动比率指标的计算中假设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偿债能力比存货的偿债能力强,有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有些应付账款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收回。
(二)、 指标的定义缺乏统一性
许多财务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例如,某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或者某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这些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的什么问题,而只有通过与别的企业比较(横向比较)或和自己的历史情况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才能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或者经营状况。也就是说财务指标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而可比性的前提指标的定义必须统一。例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是用利润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得到的,而企业的利润至少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形式,到底应该采用哪种利润却并未有统一的界定,这使得主营业务利润率缺乏统一性。
(三)、 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被割裂
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各有优劣,而在实践在,财务分析往往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割裂开业,并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而实际上,有些绝对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净资产、净利润等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可以分析一个企业的销售规模,净资产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资产规模,净利润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这些问题对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最好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我们只知道某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0%,就不能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很深的了解,但如果同时知道了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000万元时,就会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四)、 财务指标没有反映其内容结构
财务指标是由各种数字表达的,但这些数字往往只是反映了该企业有关项目的表面现象,对于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很难知道。例如:应收账款这一常指标,在报表中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总数,到底有多少是刚刚发生的,有多少已经逾期,更重要的是有多少是难以收回的,企业外的人是无从知道的,而这些对于分析该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 财务指标容易被内部人控制
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内部人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于是各种操纵财务指标的现象便应运而生了。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严重地存在这种现象,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
从以上可以看到,财务指标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要求财务分析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考虑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获得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1.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仅应该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更应该从动态的眼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 在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将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注意有关数据的勾稽关系,另一方面注意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3. 对财务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只有计算口径一致,对比分析才有意义;
4. 对特别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其真实性;
5. 注意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6. 注意该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入情况,分析该企业的发展潜力;
7. 从会计法规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定,防止内部人对财务数据的人为操纵,特别是对于关联交易的有关信息应该及时而准确的披露。
总之,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来说,在分析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看报表还要看会计报表附注,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上市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分析子公司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分析会计主要项目的详细^^文档,并且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被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当然,会计报表分析者除了自己的一双慧眼,还要运用一系列专业方法进行判断分析以避开陷阱,做出正确决策。
参 考 文 献
张新民、钱爱民,科学出版社,《财务报表分析精要》
戴欣苗,清华大学出版社,《财务报表分析(技巧·策略)》,2005
王萍,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财务报表分析》,2004
张新民,浙江人民出版社,《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案例点评》,2003
赵国忠,北京大学出版社,《财务报告分析》,2002
王征淼,张瑞稳,技术经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不足及改进探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