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然是个粮食生产消费大国,但是因为众多的人口,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如何解决这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国际上增加粮食产量通常做法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结合我国国情,虽然我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受地形、用水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在这样的大条件侠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所以我国粮食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一方面是全世界7%的耕地,另一方面是世界22%的人口。如何能够在这两个近乎悬殊的数字间找到平衡,化肥的投入功不可没,化肥的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品,依靠化肥的农作物的产量相比不依赖化肥的传统农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正是这种化肥带来的增产,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上至化肥工业,下至农民都形成了对化肥前所未有的依赖,使得化肥成为了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主角。但是万事都有两面性,这和人类越来越多使用抗生素道理一样,化肥也是如此。如果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地失去原本的活力,从而致使土地板结,也就是变硬成块,不利于作物吸收营养。而在遇到雨水的时候,雨水不易下渗,土地中的营养元素就随雨水流走。而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不得不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周而复始,土地也就离不开化肥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化肥的短期效应其实是以牺牲土壤为代价取得的。我们知道,除了阳光空气水这三大要素之外,农作物生长所需大部分营养都是依靠土壤提供的,而土壤之所以能提供这些营养是因为每克健康的土壤里存在中种类过万、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军团,它们的生长代谢把无机质和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机质,就目前为止我们对土壤微生物的了解尚不足5%,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土壤微生物如何运作,也不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营养元素的构建,对于我们来说,所以我们自至今无法无法生产出模拟自然土壤营养组分的化肥。所以长期的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甚至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加之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不到40%,而我国又是世界第一大化肥生产消费国,每年浪费的化肥的量约为4000万吨,就拿应用最广泛的氮肥来说,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30%-50%,损失的氮肥中的氮素将以氨气或氮氧化物等活性氮的形态挥发至大气中,所以过量使用化肥的对于环境的危害可见一斑。为了控制化肥过量使用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灾难,国际上制定了225公斤/公顷的化肥施用量警戒线,但是我国平均施用化肥却超过400公斤/公顷,因此化肥减量任重道远。农业部也于2018年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还按照目前的施用量增长速度,到2020年将达到环境无法承受的顶峰,如果那时再不降低,农田生态环境将被化肥毁于一旦。
土壤培肥的目的就是增加土壤肥力或者减缓土壤肥力下降,保持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学会了成熟的积肥制肥工艺,并且从古到今就有积肥制肥的传统。但解放后,人口的极速增长引起了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粮食的需求,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农业,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也是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机械起了决定性性的作用。特别是化肥投入量不断增大,在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的同时,由于逐渐忘失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肥力大幅度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在加之水土流失、作物种植不合理以及只求产出不对耕地持续投入的掠夺式生产,更加加速了土壤肥力的退化。
综上所述,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为了人类食品安全、为了减少浪费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土壤综合培肥和化肥减量一样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旋律。
三、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随着萧山区浦阳镇杭州宝树粮油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金牛”牌“嘉禾218”稻米在2018年度杭州市“十大好味稻”评鉴评比活动中荣膺金奖殊荣。萧山区浦阳镇杭州宝树粮油专业合作社在晚稻种植上推广应用配方肥、缓控施肥等新型肥料,减少化肥施用次数,减缓氮素缓慢释放,但却满足了作物整个剩余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而精准的施肥也有效降低了肥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多种因素作用下产量稳步提高、成本局部下降,真正从根源上减少了稻田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环境并且提高了粮食安全。
该合作社为进一步加大土壤培肥力度,提升萧山区农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根据相关的部门文件精神,建设了计划任务内容,进行生产实验,以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本次应用重点在于实施土壤综合培肥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新途径,开展以配方肥、缓控释肥在水稻上应用示范,组装配套、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适合本地区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的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综合技术体系;配套建设地力综合培肥动态监测点。
一、推广应用缓控释肥和配方肥。
浅谈土壤综合培肥化肥减量技术在晚稻种植中的应用(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