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例如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特别是粪便)和尸体等污染饲料、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蛋筐、蛋盘、气管、气囊、鼻腔、眼结膜、口腔、泄殖腔、腹腔及静脉等途径感染鸡。因此自然传播中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皮肤等都有可能受到感染。禽流感病禽可以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呼吸道感染(感染禽呼出的气体、喷出的分泌物、鼻分泌物等污染了空气,由呼吸道吸人而感染);机械性传染(传染源污染车辆、工具、饲养职员的鞋、衣服或由野禽传到别地,这是造成两地之间传播的重要因素)。
三、禽流感的危害
感染率高,传播范围广。发病时间普遍在11 月至来年 3、4 月 ;15—40日龄雏鸡多发,死亡率较以前增高;传播快,多日龄共存大型鸡场一旦受污染,很难将其清除。
高发病率,低死亡率。非免疫鸡群感染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免疫鸡群部分鸡在免疫效果差的情况下发病, 但如果不继发细菌病,死亡较少。
多器官损伤,引起免疫抑制、产蛋下降。鸡群感染H9N2 亚型禽流感后主要呈现呼吸、消化、生殖系统和全身组织器官轻度出血等症状和病变; 可破坏免疫系统, 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而易继发大肠杆菌或其他病原(IB、ND 等)的感染,造成家禽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引起产蛋鸡产蛋下降,病愈后难以恢复原有水平。
四、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1、注意家禽饲养品种的分开
杜绝病原侵入鸡群、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消毒剂应选择重信誉、 讲品质厂家生产的具有杀菌谱广、作用快、无腐蚀性、残留少、使用方便者。 如欧福、碘制剂、甲醛等。 同时做好进出物品的消毒处理。散养的家禽要圈养,鸭、鹅、鸡混养的要分开。
2、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所有动物传染病的前提条件,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保证家禽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养禽场选址要远离水禽、野生鸟类栖息的河道、湖泊等;防止水源或饲料被野禽粪便污染;养禽场生产区设立消毒设施,对进出车辆要彻底清洗、消毒;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应穿着专用衣、帽及鞋靴;严格杜绝其他养禽场人员参观;定期对禽群、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定期消灭养禽场内有害昆虫如蚊蝇、老鼠等;死亡禽类必须焚烧或深埋;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引进种禽及其产品时,一定要来自无禽流感的养禽场;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在秋冬、冬春之交季节气候变化大的时候,做好保暖防寒工作。
3、监测及控制传染源
加强对边境地区、发生过疫情地区、养殖密集区的监测;加强对散养禽户、交易市场、禽类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活禽和禽产品的监测。加强检疫,防止禽流感病毒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入我国。特别应注意加强对来自动物疫情流行国家或地区的运输工具的防疫消毒,禁止旅客携带或邮寄相关动物及其产品入境。坚持禽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平时加强消毒,做好一般疫病的免疫,提高禽类的抵抗力。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必须按照动物检疫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早期进行快速诊断,养殖人员和所有相关人员做好防护工作并加强监测。
4、及时的药物治疗
病毒药物的合理预防及治疗对 H9N2 亚型禽流感,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毒感清(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烟酸等)、康替优 A(干扰素),起到早期预防、减轻症状和减少损失的作用。 使用毒感清或康替优等药物防治禽流感时,用药要早,在鸡群刚有症状时即用药,效果较好。
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2)(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