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爱菊花、爱梅花、最爱桂花,这些“花”与富贵娇艳的牡丹不同,它们或傲霜独放或暗香疏影,或“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三种花所具有的独特品格,也是李清照具有的风流人格。她咏花,也是自咏,在对花的咏怀中,也寄托了她“风鹏正举”的高远的志向。
“雁”这个意象,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情感变化中最具代表性。在李清照南渡之前,“雁”这个字在她的词中出现过三次。《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首词是李清照在20岁的时候,因父亲李格非被定为“元祐党”人而被驱逐出京,与成亲三年的丈夫分隔两地而借词抒怀时所作。古来就有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的故事,“雁”在这里是分隔两地的情人之间互相传情的使者。虽然,伉俪情深,情投意合的两人分隔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是云中有雁能寄锦书,就可以慰藉相思之苦。但在南渡之后,“雁”的意象在内涵方面就发生了变化。《声声慢·寻寻觅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雁”的原型意象具有了更多的时代特点和现实的内涵。当时作为北方人的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夫丧、家亡这一连串的打击,孤身一人漂泊到南方。这时的李清照就像是一只离群的孤雁,凄苦迷离,无依无靠,内心饱受孤独的煎熬。在人生孤苦,前景苍凉的迷茫中寻寻觅觅,寻觅后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此时内心的感受不仅仅是孤独而是凄凄惨惨戚戚。14字的叠词为整首词的感情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然而仰头一望,看到了同病相怜、北雁南飞的孤雁,竟然是曾经为她与赵明诚传过相思锦书的旧相识,这怎么不让李清照心碎。曾经恩爱的夫妻如今已经是阴阳相隔,曾经“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两人如今却只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江湖倦客”。这里的“雁”是词人的化身。作为一个国破家亡的南渡者,李清照既有女性感时伤事的情怀,又打破了传统男性的视角和话语体系,将国家的兴亡与自己的身世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女性闺怨词狭窄的题材。神愁形瘦的“易安体”是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为后世争相模仿。
在自由轻松开明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感情丰沛。她与传统闺阁中的女性不同,没有把自己封闭在闺房之内,爱好自然,喜好游玩,热情歌颂禽鸟花草。作为女子,她没有男子“文以载道”的社会要求,她的生命意识是没有功利性的,她的心灵是自由的,因此她对女性的情感情感、心理的表达是真实动人,不含杂质的。例如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二字,写出了少女贪玩迷路,又急于寻找出路的焦急心情,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舟》已经不再是年少时的怡然自得,而是物是人非。心绪愁闷的承载物。李清照写“愁”独树一帜,前有李煜愁似江水无穷尽,又有李颀东海愁水深难测。虽都是运用比喻化无形的愁为具体可感的物,但这里李清照借“轻舟”难载“重愁”,使愁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舟来载,而且前后照应,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李清照的才情可见一斑。
浅论易安体(二)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