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的简介 .....................................................1
二、黄芪中皂苷类化合物化学结构 .....................................1
三、含黄芪制剂的种类和特点 .......................................2
四、HPLC法测定黄芪制剂的应用实例 ..................................2五、总结 .........................................................3参考文献 .........................................................3
含黄芪制剂中皂苷类化合物的HPLC测定方法概述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有很强的药用价值,为多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上乘补气药材。黄芪主要含有皂苷、多糖、黄酮三类主要的化学成分,其中皂苷类化合物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1]。目前随着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黄芪类提取物被赋予现代化的制剂剂型。但是黄芪复杂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给黄芪制剂的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
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日趋完善,运用HPLC法检测黄芪制剂中的皂苷类化合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已有多数相关的研究报道表明HPLC法可以用于黄芪中皂苷成分的测定,并且具有准确度高、操作简便、效率更高的特点。以下就黄芪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黄芪制剂特点、HPLC法测定方法的进展做一概述。
一、黄芪的简介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 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属约有2000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中国产270余种,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3]。
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等症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已经有数千年的药用历史,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黄芪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4]。
二、黄芪中皂苷类化合物化学结构
黄芪药材中的皂苷类化合物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一般是由结构复杂的皂苷元和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结合而成。目前已经分离得到的黄芪皂苷类化合物主要有:乙酰基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I~II)、黄芪皂苷(I~VIII)、大豆皂苷、三萜皂苷等。
三、含黄芪制剂的种类和特点
目前随着中医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提高,黄芪的临床应用不仅仅限于黄芪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使用。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黄芪根部位进行提取分离,得到浓缩后的黄芪提取物,并将其与现代的给药形式相结合,制成各种剂型应用于临床患者,满足了不同患者、不同适应症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和黄芪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常用的黄芪新剂型主要有黄芪口服液、黄芪颗粒(冲剂)、注射用黄芪多糖灭菌粉末、黄芪注射液等[10]。黄芪口服液为棕黄色的澄清液体,含丰富的氨基酸、多糖、胡萝卜素、叶酸、多种微量元素、黄酮、黄芪皂苷、胆碱和葡萄糖醛酸等,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RRI)、小儿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黄芪颗粒(冲剂)为淡黄色颗粒,1g成药相当于1g生药黄芪。该药口感好,可作为治疗小儿肾病较好的辅助用药,对小儿RRI也有较好疗效。黄芪注射液有效成分以黄芪皂苷为主,1mL黄芪注射液(相当于生药2g)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8mg,可供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临床已广泛用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毒性心肌炎(VMC)等。注射用黄芪多糖灭菌粉末为类白色无定形粉末,无臭无味,总糖量以葡萄糖计不少于85%,主要用于癌症患者化疗或放疗后的辅助治疗。
根据黄芪开发出的新的药理活性,临床用药的需要,以及随着制剂技术的提高,研究人员尝试将黄芪提取物赋予更为新型的制剂剂型中,如黄芪纳米微粒、黄芪脂质体、复方黄芪鼻腔喷雾剂等[11]。
含黄芪的制剂在临床上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新型的黄芪制剂相继研究和应用于临床,这对含黄芪制剂的含量检测、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黄芪制剂分析检测的要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陆续有关于HPLC法测定黄芪制剂皂苷类成分的研究报道出来。
四、HPLC法测定黄芪制剂的应用实例
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关于HPLC法测定黄芪制剂皂苷成分的报道。针对于黄芪皂苷HPLC色谱条件选择以及检测器的选择这些难点问题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
金芪降糖片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有黄芪、黄连、金银花组成,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芪中的5种皂苷类成分。其含量检测一直是该制剂质量标准建立的难点,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邓雁茹[20]等人采用HPLC法准确测定了金芪降糖片中5中皂苷的含量,其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采用了梯度洗脱程序成功分离了5种皂苷成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准确的测定了5种皂苷成分的含量,且开发的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简便易行。
黄芪皂苷IV、III、I等成分在紫外下吸收较弱,若用紫外检测器对其进行检测,则可能造成含量测定结果的不准确。因此Jieping Qin等[21]在检测复方扶芳藤合剂中的黄芪皂苷时,对于黄芪皂苷IV、III、I等紫外吸收较弱的成分创造性的采用了示差折光检测器(ELSD)对制剂中的黄芪皂苷成分进行了准确测定。ELSD是一种通用型质量检测器,尤其适用于没有紫外吸收的皂苷类化合物,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的HPLC-ELSD法分离度良好,结果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黄芪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
HPLC法测定黄芪制剂皂苷成分含量的应用实例还有很多,多数的研究均是在普通HPLC法上加以改进,对其进行升级达到能够对黄芪皂苷这类大分子物质的定位和定量[22]。
五、小结与展望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建立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药类活性成分因为结构复杂和成分的多样性给分析检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黄芪制剂的皂苷成分的定性和定量亦是如此。为此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采用了西药检测中常用的HPLC法对黄芪制剂皂苷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更高,操作更为简便。当然HPLC法在检测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例如当黄芪皂苷结构相类似时,可能难以达到组分间的完全分离,给测定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其次在HPLC法定量时,需要有相应的对照品,但是所有成分的对照品的制备难度依然存在,在缺少对照品时很难对皂苷成分进行准确定量。
虽然目前HPLC法用于黄芪制剂皂苷成分的检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HPLC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以及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提高,HPLC法用于测定黄芪皂苷成分含量会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蔷,高文远,满淑丽.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203-3207.
[2] 丁繁,王小虎.中药黄芪抗肿瘤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 2013, 19(1):64-68.
[3] 翟红,魏慧,武玉凤,等.天然药物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4,11(3):67-68.
[4] Q.L. Luo, M. Nurahmat, M.H. Li,et al. 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 HPLC/MS standardized three herbal extracts containing formulae (Bu-Shen-Yi-Qi-Tang) on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activity in asthmatic mice[J]. Phytomedicine,2014,21(11):1439-1450.
[5] 石海莲,吴大正,胡之璧.黄芪皂苷甲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8):565-567.
[6] 刘德丽,包华音,刘杨.近5年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 2014(1):68-70.
[7] Weidong Zhang, Chuan Zhang, Runhui Liu,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stragaloside IV, a natural product with cardioprotective activity, in plasma, urine and other biological samples by HPLC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15, 822(1–2): 170-177.
[8] 仝欣.黄芪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5):1246-1249. [9] 张霞.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7):608-609. [10] 郭雪红.黄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21:3018-3021. [
11] 陈雅,余汶华.黄芪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业,2006,15(3):68-69.
[12] 孙念霞,陈志高,高维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芪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1):62-65.
[13] 胡芳弟,封士兰,赵建雄,等.HPLC法测定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和黄芪甲苷的含量[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3,9(3):173-177.
[14] Qing-Yan Gai, Jiao Jiao, Meng Luo,et al. UV elicitation for promoting astragaloside production in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hairy root cultures with 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 of biosynthetic genes[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16,84: 350-357.
[15] 孙政华,邵晶,郭玫.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5(25):22-25.
[16] Kazimierz Głowniak, Wirginia Kukula-Koch, Elwira Sieniawska,et al. A optimization of astragaloside IV extraction process from methanolic extracts of Astragali Mongholici Radix by HPLC-ELSD dete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4,6(6): 717.
[17] 汪红,王强.HPLC-ELSD法测定黄芪及其注射液中黄芪皂苷IV、III、I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12,37(4):298-300.
[18] Lin ZHANG, Qing-Hui GAI, Yuan-Gang ZU,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ive alkaloids in Catharanthus roseus by HPLC-ESI-MS/MS[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14,12,(10):786-793.
[19] Liwu Chen, Jian Du, Qiwen Dai,et al. Prediction of anti-tumor chemical probes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by HPLC fingerprinting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dock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4,83(18):294-306.
[20] 丁菲菲,邓雁茹,张晓静,等.HPLC-ELSD法同时测定黄芪及金芪降糖片中5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J].中草药,2015,38(1):156-159.
[21] Jieping Qin, Jun Feng, Yaohua Li,et al. Ultrasonic-assisted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and HILIC–ELSD analysis of ginsenoside Rb1, astragaloside IV and dulcitol in sugar-free “Fufangfufangteng Heji”[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1,56(4):836-840.
[22] 王培培,许杜娟,夏泉.黄芪皂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4):27-30.
含黄芪制剂中皂苷类化合物的HPLC测定方法概述 (2)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