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学习的好坏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告诉我们,学习不分年龄层次,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就学到的东西也就没了,思考而不学习也危险了,因此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习也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属于自己学习方法思路,这样才能有目标,不会迷失方向。这些我们不仅要理解到更要去做到。
一、学习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经常说要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习,我们不断地去问人家怎么学习,当你去问的时候人家把学习方法告诉你,你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去执行,但是怎么都是无法达到他们的效果,于是自己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心底质问自己的智商,或许这时我们就会容易陷入了一个盲区,我们或许因为某个人的成绩,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较好,我们觉得那个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恨不得把学习好的人的一切都学习过来,从而忽略了自身的闪光点,这就成了别人的一个复制品,所以我们学习东西的时候需要总结别人身上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别人身上总结出经验,并且结合自己自身的优点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认为这才是最明智的学习态度”我们不能一昧的去模仿,模仿的永远是别人的,自己得不到一个好的方法。
就像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我们在记笔记,那时候的心态就是老师说什么我们就记什么,当考试开始复习的时候我们开始翻开熟记笔记时,望着笔记只能望洋兴叹。于是,我们开始在抱怨着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笔记要熟记,顿时脑子就蒙圈了。这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性就是我们没有去分辨哪个是重要性,哪个是次要的?从而使我们大脑一下子混乱不清,找不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摆放。所以造成有些人时间也花费了,从而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反之,若我们分清楚哪里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需要熟记,哪些是要理解就行了,哪些内容又是次要的。那么我们的思路就一下子开阔起来了,当思维开阔起来,那么我们全身心放松,一旦放松了我们学东西的心情也就不那么有压力。从而也就达到了一个自己理想的希望。
下面我说说我学习的一个方法,我学新闻写作的时候,首先 我们都要弄清楚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有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及结尾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组成了新闻的结构,当我们把他的结构框架弄清楚后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们只要往里面加内容填实就好了。其次,导语写作部分,主语写作部分,背景结构写作部分弄清楚一个写作的模式就可以了,那么当我们弄清楚了这些写作的架构,写作就显得不那么难了,我们顺口成章都能侃侃而谈了。
因此,我认为学习要把有价值的东西学到,忽略次要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学习态度。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也是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把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最主要的部分学到,再结合自己自身的一些想法,那么它将会给公司带来一个有效的收益。
二,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
学习讲究的是方法,什么样的方法成什么样的事,一个好的方法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总结出来的。
一般都是通过在课堂上的记笔记来熟记,然而身边更多的人把笔记记好了就按着笔记的部分生搬硬套,在我们身边很多的人都是有这种状况发生,只是自己理解,要用语言表达确是表达不出来,一般这种情况就是学东西比较的死记硬背,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比如说,“之” 一词多义。之: 第一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第二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第三种是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比如说在古文语中很多都是一次多用,如果我们学了不去活灵活用将怎么去读懂呢?《鸿门宴》中“ 臣请入,与之同命 ”中的之是代词,代指他。如果我把它理解为另外两种意思,那就是对这个理解的不透彻,似懂非懂的状态,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中,最怕的不是知识学不懂,而是达到一个半懂的状态觉得自己已经全都知道了,这也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误区。
再者说现代汉语词有个“算账”放在不一样的语境中意思也就不一样。比如说: 第一个是统计计算账目 ,第二个是吃亏或失败后,再次和人争执较量。如果语境理解错误了,用词的也会出现错误。那可以在不经意间就闹了一出笑话, 那么应该怎么学?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当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熟记,打比方说,首先我们得必须熟记这些字词的意思,和记熟每个词在句中的一个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去反复练习去吃透它,当理解的够透彻了就可以活学活用了。
然而,不仅在学习中需要这样,在工作中更有必要活学活用。当我们学习了一个方法,就得举一反三把接下来的知识也运用起来,工作的效率也会慢慢提高,坚信着一句话,要想提高就得学会自我找方法,学习也就是在困难中找方法的一个过程。学习只是一部分,理解也只是一部分,我们必须要把学到的运用好。
学习是提升我们的一个能力体现,一个体现我们价值的存在。
三,学习永无止境,需要不断积累
学习是一件自觉性的主动意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差距是天壤之别。学习靠的是一种积极性,当你主动学习的知识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时,那么自己的所得到收获也就会越来越多,都说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一大精神财富。
那么应该怎么学?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止是学是学习于自己课本的东西,要想把自己的思想格局打开,我们还要学习于课本以外的知识,课堂的知识是有一定的狭隘性,课本也只是一个思路。
碰到许多人跟我说,文章太难写了,没有话写等……许许多多的一些话,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个瓶颈期,拿着笔一直写不出来。那么这是自己的知识太少,所接触的东西不够太多,所以我们就要用从课外去弥补更多的知识,比如说,看到一些好词好句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本子积累起来,看到一篇词藻优美的文艺范文章我们时常看看,多看看几遍,让自己加深印象。当自己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厚积薄发,脑袋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的灵感也就油然而生了。当然,我们收获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了。
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困难,比如说有些科目侧重于理解,有些侧重于熟记,我们的学习道路就像走上坡路一般,艰难而大口喘气,因为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只是因为我们目前正在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当把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我们也就不那么难了。因为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古汉语中有很多一次多义的词语,病句有分什么类型,多音字,这些都是靠平时不断积累的过程所得到的一定程度上的收获。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付出和收获未必成正比,那么就继续付出,当付出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收获和付出必定会成正比,这就是学习积累的过程。
当你用什么样的一个学习心态去办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就会成就一件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要摆正一个学习的心态是非常重要。当你付出了多少你就能回报多少?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不变的道理,所以,尽管学习再怎么费劲,但是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学习的心去找方法,那么我们始终会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