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远程教育是在两年前,当时抱着一腔热血的心态报了名,开始进行为期两年半的网络学习。时隔两年,已经渐渐的成熟起来,并且熟知了远程教育的价值所在。什么是远程教育?顾名思义远程教育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知识传播和学习的全新教育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通过电子邮件、BBS留言板、网上答疑等方式参加学习与讨论,方式非常灵活,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自主安排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便利性,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资源上传云端对于学习的时间点把控十分轻松,可以随时学习并且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反复观看。以前,我并不是很认可网络教育,因为它与传统的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直到深入了解之后才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它不再象过去在学校那样,学生始终在老师的眼皮下规规矩矩,现在是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的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校出于对我们的考虑,集中面授辅导一般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并预先将时间、地点、内容等有关安排通知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教学课件,通过收发电子邮件来接受教师“一对一”的详细解答。无论是“教”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新颖独特,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对我们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是非常有益的,对日常的学习是起到了极大的学习作用。(上述内容摘自毕业报告模板对于远程教育的介绍)
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的作用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如同黑暗中指引我前进的灯塔。此时此刻我的心境只能用一句话来印证:“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您们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再此,我由衷的感谢老师们对于我的悉心教导。除了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之外,另有家人,朋友对自己的支持与不断鼓励。正因为如此,我的学习才能有质的飞跃。当然这个过程是值得肯定的。因为需要经历撕心裂肺的挣扎与痛苦,最终才能“破茧成蝶”。走向成功的彼岸。整个过程总结如下:1、树立价值观、端正心态。每个人的“再学习”都有不同的出发点,有为工作的,有为社会处地而不得不再进行学习深造的,当然也有为了获得更多知识的,但总归来说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来达预期的效果。不论是物质的欲望,还是精神的满足,都需要我们端正学习的心态。将学习置于高尚地位,淡泊自身的功利心,这样反而能够更好的得到提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这一观点的完美诠释。我便是这样,最大限度的控制学习与物质沾边的不稳定因素,将学习置于无目的状态。只因内心对学习的渴求与期盼,故而不断促使自己学习。从接触网教的那天起,我便将自己对学习的状态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首先,端正学习的心态,肯定学习的价值。其次,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对学习价值的再肯定。最后,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树立信心、肯定自己、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在学习生活中,难免碰到困难与挫折,作为独立学习个体的我们,应该要对自身负责。要充分担当起自身的职责,树立信心,增强主观能动性。正确清晰的认识自身的学习状态,转而能够更好的拟定学习计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对自己进行肯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塑造,成为另一个全新的个体。3、充分培养学习的能动性、养成好习惯。把学习和个人心理生理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习能动性。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使自己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保证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珍惜节约时间,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比如说,在休息的时候阅读点简易的刊物读物,让自己的大脑放松,以便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课堂上多记笔记,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与领悟能力,课后也能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等。
以上是我对学习这方面的一点见解,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我获得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知识。在文化课上我了解了整个文学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第一个10年是从1917年到1927年,犹豫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深渊,因此通常称这10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第二个10年是从1928年到1937年,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新文学的重要流派,因此往往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第三个10年是从1938年到1949年,一般成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西安赛文学虽然只有30年左右的历史,在中国几千年文学史长河中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闻学的新天地。几千年古典文学的根本变化就从这里开始,当代文学的种种利弊就在这里显露。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这30年的首位两端,恰恰连接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两个重要的年份——“1919”和“1949”。这个事实本身说明,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社会的变革,文学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摘自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10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10年,是现代文学开括与奠基的阶段。涌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以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为标志。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
第二个10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
第二个10年的文学,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在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这一阶段除了出现一批左翼作家作品,还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因此,它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第三个10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
第三个10年的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后一阶段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等区域。
在了解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之后,开始深入对现代文学的学习,通过对作家、作品、文学社团与文学体裁的分析,逐渐掌握整个文学史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以五四以来的现实生活为土壤,但也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和外来文学的丰富营养:它一方面与中国民族文学遗产保持着承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汲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有意的成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新旧文学相交融的历史,同时又是中外文学相交流的历史,是在这种交融与交流过程中建立民族新闻学的历史。
现代文学30年只是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又是极其难得极其宝贵的一瞬。它有上千年中国古代文学铺就的丰富底蕴,同时又有近代及晚晴文学的直接推进。正是有了这些独有的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文学才有了诞生的可能和根本不同于前者的转变。而且现代文学一经形成,其前进的步伐就是不可抑制的。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期恰逢中国社会历史变革最为秘籍的一百年,也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对撞冲突最剧烈的时期,频繁更迭的社会思潮和沿革变迁的社会制度虽然会对文学的外部发展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根本改变现代文学自身的流向,现代文学仍旧以其特有的内在品格从容地衍生和发展着。
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品味到形形色色的人生与辛酸苦甜辣咸的人生滋味。透过文学,我们可以更了解人生百态,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为清晰的辨识社会的诸多选择。其次,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格的魅力;正如古语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同的文学作品会给人不同的震撼,想通的是你看后,都会为其叙述所折服,让你更加珍视自己的人生。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价值,即精神价值。文学是个人类感情的“神经递质”,它担负着传递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的价值,因为它不仅关乎着自身的利益,而且关乎着国家的利益。文化的软实力日渐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一种手段。梁启超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周恩来也曾说过:“为中华之起而读书”。我们应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主动力,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提供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