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体验后的心理反应。人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感受后,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分析、整理、升华,形成一种认识态度,对这种认识态度在客观表情上有多种感情流露,即为情绪。情绪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特征的反应指标。人的情绪种类有许多种,其基本形式包括:喜悦、愤怒、悲哀、惊奇、焦虑、忧愁、恐惧等。其中有些属正性、良好的情绪,有些属负性、不良的情绪。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其对自身心理尚不能独立把握与调整,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对消极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反应,并以某种形式外在的表现出来,我们谓之此类表现为不良情绪。人是心理的主人,但却是情绪的动物。因此,对于情绪,应正确加以认识与区分,以免由于情绪的不良影响而给生活带来阴影。
二、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表现
1、情绪反常
人在内心产生不良情绪之时,总会表现于外在的某一种形式。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最为常见的不良情绪的表现出现情绪反常的现象,情绪反常一般体现为不停的哭闹,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的性格特征、家庭生活环境、心理特点及外部情绪影响不同,在不良情绪的外在表现上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除了哭闹外,有的儿童也会表现出面无表情的模样,有的儿童会无缘无故的自言自语;也有的会表现为痴呆状,甚至脸上带着傻傻的笑;有的会独自一个呆在家中某个角落里等等。总之,当学前儿童面对不良情绪的侵袭之时,由于其自身不能正确的认识不良情绪的存在,也不能抵抗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只能以某种外在形式,将不良情绪的压力表现出来,尽管这种形式的选择会因人而异,但不良情绪的危害性却是基本相同的。
2、行为反常
当学前儿童在心中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行为反常包括儿童表现得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有的儿童会大声喊叫,甚至表现的歇斯底里;有的儿童会用力摔掷物品;还有的儿童会表现为拼命的自己打自己身上的某一部分,如脸部或头部等,此外,有的儿童会表现出猛吃猛喝的行为,现实中也有的儿童会总是要妈妈或爸爸抱等。有时候也表现为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孩子幼稚可笑;有的儿童会出现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等现象;也有个别儿童出现喜吃纸屑、煤渣、泥土,此种行为称为“异食癖”。
在幼儿园里面,当儿童行为反常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表现,如喜欢与其他儿童争玩具、争坐位,甚至会出现干扰别的儿童的情况,较为严重的是出现攻击性行为,从而给儿童自身及其他儿童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学前儿童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1、人之天性在儿童内心的一种反应
不良情绪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首先,最为常见的应是心理的不平衡所导致。正所谓人都是心理的主人,当心理在某些内因、外因的影响下,而产生不平衡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反映。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天生就有嫉妒心。当儿童看到他周围的人拥有某些东西而自己没有时,内心里也就产生一种渴望,从而导致嫉妒心的出现。其实,人具有嫉妒心并没有什么不对,有时候也并非就是坏事,问题在于成人可以理性的处理这种心理状态,而学前儿童由于其自身心理与生理的局限而不能正确理性的面对并处置这种心理,从而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引发若干问题。由此也可知道,儿童不良情绪的产生几乎是必然的,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让其内心产生渴望的事物,并进而引发其心理上的不平衡。其次,人是情绪的动物。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情绪是无处不在的。学前儿童在遇到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人而言,情绪并不是完全可控的,当某一种情绪,比如失落感产生的时候,在其表现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调节,以免其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
2、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得到过多的表扬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前儿童在各方面的表面与发展都非常不错,家长、邻居及幼儿园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对其进行夸奖。但由于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有限,时间长了,有些儿童可能会在内心里形成“我最棒”、“我是第一的”、“我是最优秀的”等错觉,这种感觉可谓之“自优”心理,当然这样的心理保持适当的话,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然而,事物往往存在反面性,长久的“自优”可能会使儿童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当看到还有比自己表现更好的小朋友时,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从而导致其产生嫉妒、失落等心理。
3、消极评价给学前儿童带来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由于在一些方面表现达不到父母家长们的愿望,父母往往对其表现难以满意,从而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是挖苦、讽刺孩子。这些类父母看来,孩子是为其争取虚荣的,为其带来荣耀的,他们永远不会满足孩子的表现,即使孩子努力了也是如此。孩子由于长期缺乏表扬,容易形成“我是最差劲的”、“我是笨蛋”等“低人一等”的心理,久而久之,其不良情绪长期累积而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在某些时候会酿成一定的不该发生的悲剧。
四、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调节途径
1、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关爱、尊重、欣赏的环境
首先,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关爱,不仅要关爱孩子的饮食起居与身体健康,也要关爱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波动,同时对孩子的不足与缺点要给予接纳与容忍,让孩子每时每刻感到自己被父母关爱的感觉。父母要告诉孩子,父母都爱他,让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父母要去挖掘孩子的长处并告诉他,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当然,关爱也要适度,不能让父母的关爱,变成对孩子的“溺爱”。
此外,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孩子就像一棵沐浴于早晨阳光中的树苗,需要父母的欣赏与培养,孩子才会感觉到具有安全感,才会感觉家是一个自由自在、可以完全放松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好的得以发展,才能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2、学会鼓励孩子,教育儿童自信
天下父母均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但就像树苗一样,要长成真正的栋梁,需要充足的阳光与水分。孩子要成为一个自信、乐观、上进的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对其进行鼓励,以在人格品质的成长上给予其足够的营养。作为父母,要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孩子的积极行为与表现,对其每一次好的表现,父母都应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表示鼓励,并告诉孩子努力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取悦其他人,要让孩子在每一次好的表现之后,都得到来自父母的赞赏与鼓励:“爸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教育孩子自信,需要给孩子创造展示其长处的机会。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说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力长项。家长可以有意识让孩子在邻居或别的小朋友面前展示其长项,从而帮助其建立自己的自信。
3、营造和谐、多元的家庭情绪环境
学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在于家庭,通常有80%的时间是处于家庭环境中,因此家庭内部的情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和谐的家庭情绪环境,需要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维护。现代社会一个三口之家要形成多元化的家庭情绪环境,最好的方法是可适当的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同住,从多可维持情绪环境的多元平衡,从而有利于孩子不良情绪的调节。
五、结论
学前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是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事情。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应,或者是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得到过多的表扬,也可能是因为经常的消极评价给学前儿童心理上带来的影响。对于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调节,首先是要营造一个关爱、尊重、欣赏的环境,并适当的鼓励孩子,教育并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营造和谐、多元的家庭情绪环境,同时教育儿童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不良情绪。总之,要调节儿童的不良情绪,需要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充当孩子健康成长的指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