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院校目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利用不足,主体,实践技能短缺的匹配,高职院校应加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从项目设计、评价反思,媒体传播和互动参与课程建设等方面高质量的实践体系,以实现课程改革。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结合理论学习,推广科学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不被学生喜欢和认可。很少有考生自己主动报考这个专业,大多数是其他专业调整的。二是幼儿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不被重视,待遇不高。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所以在学前科学教育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并不主动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他们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和毕业而学习。他们在学校没有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会导致学生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幅降低,脱离实际生活,无法发展科学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对小学生教育的需求,而不是超过他们目前的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安排更多的小制作和小实验,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我们要紧紧围绕着课改内容,深刻领会课改精神。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出发,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树立先进意识,转变观念。应当认识到,幼儿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工程,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并将课程改革的精神恰当地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应了解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与以往目标的区别。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他们应该注意孩子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学习和使用,并服务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同时,学生应该知道幼儿园的学习目标不是简单的通过个体活动来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来促进目标的实现。当然,这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即兴”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二、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低下的问题
目前,提倡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只需要指导和监督学生的课堂活动。但现在有些班级,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整个班级都是老师讲课,学生静静地听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长期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和学生缺乏精神上的沟通,语言上的沟通。老师的知识是完美的,但他讲解的内容不一定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因为他理想化了每一个孩子,不是因为这个人,而是因材施教。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没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在高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来弥补学生的科学素养。针对学生科学素养较低的现状,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在未来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合格领导者。具体做法:调整课程内容,加大科技、科学领域、环境课程的创设。同时,应该邀请老师和专家来讲课。我们倡导每位学生都要阅读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黄山书社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读物《十万个儿童理由(自然百科全书)》和电子版《十万个儿童理由超级有趣》。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自学,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应该定期举办科普知识竞赛。学生的竞争意识特别强,他们害怕落后,都争先恐后地课外阅读,丰富思想,提高能力。组织学生离开教室,走出学校,到外面参观。总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增设课程、组织自学、听讲座、走出校门等渠道,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能够承担幼儿教育重任的教师,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前教育能力的最佳途径。目前,我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虽然有实用的课程,但是形式太简单了。基本上,我去附近的幼儿园听和看。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并不真正实践教学。他们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课本,他们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如果他们将来致力于幼儿教育,他们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因为他们只能“在纸上”,而不能“即兴”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单一的、形式主义的实践教学不能让他们获得真正的教学能力。
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学科定位,将课程教学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第二,放下课本,走出校园,到幼儿园进行观察、讨论;三是学校模拟实习。在第一种模式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解释,其中大部分使用课件来展示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案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理论,获取更多的教学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沟通和讨论,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避免一个字,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避免权威,多听学生的话。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只有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才能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采用。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向——探究性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与儿童的不断接触,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生活气质,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但就现状而言,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指导,仍不能放下自我,摆脱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将无法做出承诺和科学活动的孩子,孩子们玩,自然也不能放开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开创性的新思维。第二种模式在阐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的同时,不应脱离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到幼儿园边走边看。为了避免将来犯错误,我们应该把我们看到的和我们学到的进行比较。这也是第二个模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检验了通过实践所学理论的不足。例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中,很少涉及科学活动区域的创设和使用。通过实践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活动区域的创设对于儿童科学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对幼儿的思维认知和个体发展特征为依托实现对幼儿的科学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存在资源利用不足,主体欠缺,实践技能匹配不足的情况,高职高专院校需加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从项目设计、评价反思、媒介传导及交互参与等方面为课程构建优质实践体系,以实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