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焦虑问题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幼儿入园焦虑,就是幼儿入园后,由于其生活规律、周围环境等发生了变化,而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焦虑问题遍布于我们的生活,它引起了当前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幼儿的焦虑问题。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心灵的归宿,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首先要从家庭环境的创设开始。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要注意交流方式,尤其是幼儿的父母,在遇到有争执性的问题时,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吵大闹;与幼儿谈话时要语气温和,幼儿犯错要及时的开导而不是打骂幼儿;可以多开展家庭活动,如家庭聚会、集体出游等,不但有利于家人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而且还有利于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调节幼儿的焦躁、紧张情绪。另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如家庭的主色调要以粉色、红色等暖色调为主,可以使幼儿感到温暖,心情舒畅;给幼儿安排单独的房间,并根据幼儿的爱好装饰房间,如各种玩教具,搭建娃娃家等。
父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破除封建思想,紧随时代的步伐,可以借助微信、微博、育儿APP等网络途径学习,或者去一些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学习,丰富有关幼儿焦虑方面的理论知识。父母要为幼儿树立榜样。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到,幼儿的行为举止很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他们常常会模仿成人,因此父母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调节好自身的焦虑情绪,为幼儿树立榜样。父母应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关爱但不溺爱,尊重但不放纵,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与幼儿以朋友的方式相处,这样幼儿在面临焦虑问题时,才愿意打开心扉,释放内心的压力。
父母要先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许多父母往往比较依恋孩子,总担心孩子不在其身边会吃不好睡不好,但凡听到孩子在幼儿园哭闹、受伤的消息就会心神不宁、焦躁不安,陷入焦虑情绪之中,所以父母要先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适度放手,给幼儿一定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父母要事先做好幼儿的准备工作。如入园前,可以提前带幼儿去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感受其中的氛围;平时让幼儿多接触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体验交朋友的乐趣;总是多给幼儿讲述一些有关幼儿园的事情,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些措施都对幼儿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所帮助,可以有效地预防幼儿入园的不适应和抗拒心理。
二、加大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投资
幼儿园应该加大对教育设备、娱乐设施等资源的投入,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如在娱乐设施方面,要综合考虑,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在玩教具方面,要尽可能多样,增强趣味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有助于教师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一切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使其获得满足感,而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去辅助幼儿。当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创设同时满足幼儿的需要时,其焦虑情绪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由于教师在处理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时,存在理论知识缺乏、教师素质不高、解决焦虑问题的方式不当等问题,因此幼儿园要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定期举行培训会;积极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与其它幼儿园的合作交流。教师的整体水平代表着一个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管是对幼儿园,还是对幼儿,都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要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专业的教师,或者专业的医学人员,以方便教师和幼儿随时咨询,得到及时的帮助。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没有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也没有聘请这方面的医师,或者定期的安排教师,去参加这方面的讲座学习,而导致幼儿焦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幼儿的正常生活。因此,幼儿园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安排专业人员为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心理辅导等,以帮助幼儿正确的调节焦虑情绪。
三、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解决幼儿入园焦虑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正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当班级幼儿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能置之不理或者冷淡处理。其次,教师要对有焦虑情绪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耐心的疏导幼儿,使其慢慢的放松,并引导幼儿学会适度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最后,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搜集这方面的^^文档,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和情感能力,若在幼儿期这个关键的阶段没有进行及时的培育与管理,那么后期很可能发展为情绪障碍。所以,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理论的学习,摸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解决方法,培养幼儿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满足幼儿的需求,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归属与爱。
在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类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被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龄前这一阶段的幼儿极为敏感,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常常渴望得到身边人们的关爱,渴望被亲亲、抱抱,渴望被关注、鼓励,因此常常会刻意的表现自己,或者不断地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暗示,直到引起关注,得到满意的结果。作为幼儿最亲近的人之一,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与关爱,尽职尽责,而不是在幼儿出现哭闹、依恋、焦躁等焦虑问题时置之不理或者指责幼儿,而给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只有当幼儿的归属与爱、尊重等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幼儿在家里的表现往往和学校里反差很大,有的幼儿在家比较活泼好动,但在幼儿园就会变得很安静,如上课不敢与老师对视,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经常性哭闹,不好好吃饭,睡觉时小动作多……对于幼儿的这些行为表现,教师要及时的与其家长进行交流,比如每天离园时,与父母交谈幼儿的在园情况;开家长会时,将幼儿存在的问题向父母反映;必要时可以进行家访,深入到幼儿的家庭,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幼儿身心的动态发展,与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家长要竭尽所能,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幼儿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多沟通交流,深入幼儿的内心。幼儿园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立健全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幼儿园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在教师聘请方面,要严格把关,提倡能力与品德并重;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养;要尽职尽责,关心爱护幼儿;与家长及时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