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应该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
培养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这揭示了培养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应在幼儿期抓起的重要性。研究表明,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远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幼儿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大,是最适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孩子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就会不自觉的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很难改变。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有句关于习惯教育的说法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是啊,刚出生的孩子就像缕缕白丝,把它染成黑色就是黑色,把它染成黄色就是黄色。所以,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不能不慎重。
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影响其生活方式和成长的道路,正所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良好的习惯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就是孩子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任意进行的。应该科学的有原则的进行培养。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科学的有原则的培养。
循循善诱,耐心的教导。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幼儿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好宝宝,真能干”,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上幼儿园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各方面行为都要做好榜样。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教师可以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可以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不断反复练习,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一个孩子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步强化。
通过游戏活动和绘本故事欣赏,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可以通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幼儿。绘本故事欣赏幼儿是很感兴趣的,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含义。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具有深厚的哲理寓意,对幼儿人格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教师以身作则,环境熏陶,形成良好的氛围。
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所以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创设相结合,布置安全礼仪墙和有关幼儿良好习惯的区域布置,让幼儿在美好的环境视觉中熏陶,慢慢的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实现家园共育。
人们常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要懂得习惯是养成的 ,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好,才能正面去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例如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但孩子的年龄小,分辨能力不强,父母不知不觉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总之,孩子的学习以及习惯的养成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一定要做出榜样,正面诱导,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树立正确的的家庭教育理念。
树立做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就造就了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和溺爱,对孩子的事情过分的包办,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孩子的年龄小,对是非对错没有明辨的你呢公里,也有些家长对孩子一些错误的行为步及时纠正,总是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错过对孩子良好习惯教育的机会,也让孩子混淆是非对错。也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比较暴力,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采取的是埋怨,指责甚至是打骂体罚,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给孩子留下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模仿能力比较强,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言行举止要得体,正面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动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及时给孩子给予肯定和赞扬。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要坚持正面教育孩子,耐心的教导,不要急于求成,勤督促,多提醒,让孩子在舒心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让幼儿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幼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更少不了社会实践的重要。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社会、对自然、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全面、系统的的了解,但同时又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去体验社会、感受社会,从而去适应社会,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并非一天就成功的事情,需要教师耐心的教导和家园的配合,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反复不断的训练,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幼儿在培养良好的习惯上肯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