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起幼儿园课程改革开始实施,“集体教学活动”这一名词一直很少被提及,而且国家虽然颁发的《幼儿园指导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没有对这一名词实施定义。但在幼儿园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里,集体教学活动依然保持了固若金汤的地位,是大多数幼儿园认为的最重视的教学方法之一。目前,幼儿园比以往更重视学前儿童在集体教学活动里的自发性、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等等,避免了以往集体教学实践活动对学前儿童的限制,完全发挥它独有的特点,进而使学前教育更进一步发展。而且,幼儿园里熟练的利用集体教学活动这种手段,完全表明了幼儿园里教育教学的实践在我国发生的巨大转变,即在幼儿园集体教学实践活动里,努力使学前儿童从被灌输接纳到自发的进行参与。
一、完善幼儿园的教学评价体系
幼儿园的领导阶层所持有的领导观点、创办观念及自身喜好对幼儿园的创办形式及对管理幼儿园里的教师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幼儿园教师唯有在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的前提下才可以组织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如果幼儿园管理者仅仅注意有形的教学成果,忽略了最重要的师幼互动的过程,那教师注重了这些交往互动也是无用功。只有管理者意识到师幼互动的重要性,才能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而互动的效果在短时间内不会体现处理且很难进行量化的,所以幼儿园管理者在对待教师工作时应以发展的眼光来衡量,从而为师幼互动的良好开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在幼儿园现存的教师评价体系里,较为重视教师工作里的有形教学成果,例如学前儿童认识了多少个汉字,会被几首古诗等,并未从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这个角度来评价教师所作的工作。但是,幼儿园里真正能让儿童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的工作是教师在活动中无形中做出的言行举止,例如他们在组织的教学活动里是否注重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引导等等。所以在幼儿园的评价机制中不可以只注重幼儿教师实施的可以看的见结果的教育工作,还要重视在活动中实施的见效较慢的工作。在幼儿园对教师的工作实施评价中,应该给幼儿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彻底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以挖掘在师幼互动中具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
幼儿园在设置幼儿教师评价体系时,可以增加一种学前儿童特有的对教师进行的评价。虽然,幼儿因为其身心发展水平而很难有足够理性的评价,但是幼儿园与教师为幼儿所开展的活动及活动中与教师间的互动却与他们息息相关,而且作为活动中的主体,他们对一个活动或者一名教师是否喜欢也最有发言权。如果幼儿在与一名教师相处时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害怕或者想去亲近但又惊恐,那这名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一定存在某些问题,反之,学前儿童若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互动时的情绪态度较好,那这位幼儿园教师所进行的教学互动质量则会偏高。因此,如果以学前儿童角度为主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实施,那么该体系将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及教学反思行为,达到提升教师与幼儿间互动品质的目的。
二、增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幼儿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师只有通过幼儿的言行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要适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恰当的时候把握浩教育契机,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而且教师会根据每一位幼儿的特点来与之进行互动。那么,这些特点就建立在教师平时对幼儿的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之后才能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教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细致观察、深入交流,这样的话,教师就可以通过他们给的反馈结合教师自己的反思等等去对学前儿童进行关注。但是一两次这种方式的进行得出的结论未必准确,所以教师要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观察、反思、再实践,进而积深入了解幼儿。幼儿教师也可以参观欣赏一些具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些活动里汲取有效的与学前儿童互动的经验,进而改正自身某些不足的教育行为。
从目前集体教学活动来看,师幼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而对幼儿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更要时刻谨记自己对于道德职业素养的要求,切勿因为幼儿的某些外在条件就对幼儿产生偏见,也不要因为幼儿内在发展不均衡就放弃对幼儿的希望。在学前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也是他们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情感会在很多时候影响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养成。所以,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应时刻重视自身的语言行为,以此给幼儿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能感受到被爱与被尊重。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时时刻刻记得自己的身份,即班上几十个幼儿的“母亲”,你对幼儿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都能使幼儿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与此同时,教师也不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在对幼儿的教育要有分寸,在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引导他们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教师要了解到幼儿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是在对幼儿的爱与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若由于某些条件,如幼儿家庭条件、幼儿自身性格等,而对幼儿达不到一视同仁,那么,他就违反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标准,还剥夺了幼儿均等的学习机会。所以,教师应做到对每一位幼儿都公平公正,在组织教学活动是要在针对全体幼儿的同时重视到幼儿个体,从而使班级里的任何幼儿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行为。
幼儿教师要在实施教育教学的反思行为时建立自主自发的情绪态度,因为幼儿教师所持有的反思情绪的好坏确定了他们在实施反思时是否真实、深入,而实施教学反思时要保证幼儿教师怀有自发情绪来进行,否则,如果幼儿教师对自己的活动反思怀有否定的情感,它就会直接导致教学行为反思成为应付幼儿园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并未真正对教学行为问题进行反思,那这样的教学反思就偏离了它存在的初衷,也会较低反思的有效性。所以,幼儿教师对自身实施的反思应树立踊跃的情绪情感,同时,他们应以自身为主要对象实施反思,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反思效果,充分体现教学反思价值。其次,幼儿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后的反思行为时需具备自主自愿性,因为,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后,由于幼儿教师不去主动进行回想,所以若他们在活动中碰到了困难且在活动后不及时思考解决这些困难,这些活动中出现的困难会始终存在。而且,幼儿教师在活动后进行的反思可以督促自身的教育水平提升。可是,幼儿教师现在在活动后本应主动进行的反思已经变成迫不得已去应付的公事,因为它和教师的收入直接挂钩,这就是当前情形下教师在反思中不够主动、不够深刻的主要原因,从而直接导致教育教学反思质量低下,反思效果不够明显。可是,如果要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就必须让教师从情绪、思想上对教学行为反思进行转变,正式的开始重视教学行为反思。
三、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
家长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比教师更早。所以家长应该将对幼儿的教育眼光放长远,改变不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各种观念。
现今社会中,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教育。由于传统观念,多数家长对于儿童的教育还停留在以有形知识获得的多少来评价教育的好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无形知识的获得对学前儿童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种教育情形下,家长急需改变自身对优质教育的认识来面对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所以,家长在面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时不应再只关注学前儿童有形知识的获得,更要多注重幼儿无形知识的获得,及时转变自己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生活里,多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交流,重视他们礼貌、性格等细节方面的进步,进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共同发展,不再只追求他们知识上的进步。而且当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做出改变时,幼儿园就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做出相应的转变,从而间接影响教师对于幼儿的教育态度。
四、结束语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师幼自身专业增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