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看法
一、小班幼儿角色区的基本介绍
(一)角色游戏教学定义
儿童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的特殊年龄因素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基于角色扮演游戏,将儿童带到特定场景和游戏故事中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角色游戏为教学载体,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儿童学习兴趣,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学习一些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这也是儿童角色扮演的根本目的。幼儿角色游戏是当前幼儿教育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以儿童游戏的性质为基础,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二)角色游戏教学类型
从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角色游戏的主题(如:看医生,客人,生日,等等),并与其他地区增加的相互作用(例如,去医院检查,医疗人员一个孩子的家里,一检查,一根针,超市购物,和人员输送。”门到门;到理发店和性能监视程序),然后丰富游戏情节(例如:生日聚会应该有食品、蛋糕、生日歌、祝福语、摄影、嬉戏等;到医院去看医生,应该有查询,看,注射、住院、输液等)。第二类是培育合作意识的角色游戏。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孩子们一起谈判(例如,在饺子里,有客人,面包皮,最后的饺子一起;在炸鱼,一个人准备材料,一个炸鱼)。第三是改善角色游戏的解决问题和沟通能力,鼓励更多的孩子参加演讲比赛和才艺表演(例如,在去超市的过程中,因为钱没有给售票员带来足够的钱,以便能顺利买到商品)。
二、小班幼儿角色区游戏指导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现状
1、部分幼儿园小班没有专门的角色游戏区
通过对周边部分公办幼儿园分析并结合网络上的数据调查发现,在一些幼儿园设置特殊的游戏区域,一些幼儿园有特殊幼儿园角色游戏区和生态花园,结合一些幼儿园区域游戏中也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角色的角度。但也有一些幼儿园没有的角色游戏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在访问一个幼儿园,幼儿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只有两个游戏区域,分别为“美工区”、“建构区”。
2、部分角色游戏区平时不对小班孩子开放
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幼儿园虽然设置有角色游戏区,但是这些游戏区往往不对小班孩童开放,只在有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才开放。在研究者问到为什么幼儿园角色游戏区平时不对孩子们开放时,一位幼儿园的负责人告诉研究者:“像小超市这样的角色游戏,虽然幼儿喜欢玩,但是小班孩子控制力较差小超市里面的商品太多,平时很容易积灰,增加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这些物品想要摆放整齐也很不容易,所以教师们通常都不愿意给小朋友开放。
3、角色游戏主题单一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和体验的反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会越来越富有,他们渴望更多的成人角色角色扮演,让他们在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角色扮演环境创建也应该反映幼儿的“增长”。然而,幼儿园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许多在幼儿园角色游戏区域形成一个“娃娃家”。
(二)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以“小医生”为例
1、开心的小医生
今天是熊医馆第一次开放的日子,游戏前老师和小朋友说好玩游戏的基本规则:“和小朋友分享,一起玩游戏。玩好游戏以后把玩具整理好。”然后请小朋友们先参观了“熊医馆”的基本“设施”。满满医生一进入医院就朝着小药箱快步走去,再尝试打开药箱失败以后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成功打开药箱后,满满对着里面的各种器械材料研究了起来,不一会儿,满满成功的将听诊器挂在脖子上,可是却不知道该给谁看病。这时,萌萌护士提醒她说道:“这里有小娃娃,我们给小娃娃看病。”终于,满满医生开始了第一次对小娃娃的问诊。在看见满满的“示范”后,萌萌护士和瑜瑜医生相继模仿起满满给小娃娃听诊的样子。
幼儿行为分析:
在游戏中,满满对自己的医生身份十分认同感,游戏开始后,她是第一个开始参与游戏的,在老师故意没有说明游戏玩法和医生职责的时候,她能够通过自己寻找材料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处于探索的乐趣中,满满与同伴之间并没有太多交流,但当萌萌听到满满的疑问后主动帮助解答,才使满满能开展小医生的工作,给娃娃看病。游戏中,满满的情绪一直处于愉快状态。
教师指导反思:动手寻找、用眼观察、用嘴提问
在这一阶段,幼儿本身的探索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带着好奇心和探索发现的欲望参与游戏,为游戏开了一个好头。除了游戏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外,老师没有做出任何多余的说明,目的就是希望幼儿能通过自己的“动手寻找、用眼观察、用嘴提问”来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小班幼儿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游戏的玩法,这比单从老师口中听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来得更为有效。
2、小娃娃生病了
满满和瑜瑜拿出听诊器给小娃娃听心跳,萌萌翻箱倒柜地寻找了一会儿,拿出温度计放在小娃娃的腋下量起了体温,还像模像样的拿起体温计甩了两下,再放了一次。不一会儿,满满观察得出结论:小娃娃手划破了。然后一边在小药箱里寻找,一边问:这是什么?得知是创可贴后,满满便将创可贴贴在了小娃娃的手部。这时,萌萌走过来也拿了创可贴,像满满那样贴在了小娃娃的另一只手上。
幼儿行为分析:
此时,幼儿将听诊器的一端挂在耳朵上,另一端放在小娃娃的胸口。还将温度计放在娃娃的咯吱窝、给小娃娃贴创可贴。可以看出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情景投射到了游戏中,从生活中的被诊断变身为为别人诊断。在此阶段,幼儿之间开始出现模仿的行为,幼儿相继模仿同伴的行为,在满满的“带领”下萌萌和瑜瑜渐渐投入小医生的角色当中。
教师指导反思:模仿也是创新
三、小班幼儿角色区游戏指导的策略与建议
对小班幼儿来说,在有意义、熟悉、来源于生活的情境中活动,尤其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与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游戏热情,从而去主动探索。
(一)制定适宜的角色游戏方案
教师在制定角色游戏方案时,首先应该让游戏环境生活化。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发展。环境创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师启发和诱导实施的成果,因此,在启发与诱导中,我们应该尽量让师生合作空间细节化、生活化,在师生合作中,让游戏角色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例如:在“我们的超市”这个游戏中,不仅有源于生活的收银台、货架等,也有幼儿、教师亲手制作的活动材料。
(二)有效调节游戏过程中的角色冲突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作为不断变化的因素,在一个游戏进入主题后,原来设定的角色很有可能会不满足幼儿选择与表现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游戏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在鼓励与认可的环境下,根据幼儿兴趣、需求、经验创造新的角色,这也是新角色生成的过程。只要新角色正确地反映出游戏现状,也会展现出不同幼儿在游戏中的向往与认识,进而推动幼儿学会自我思考。
(三)随机应变
隐性指导与显性指导相结合随机应变作为教师角色游戏指导的重要内容,对游戏开展成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抓好时机,在适当的形式与对象中,将显性指导和隐形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发挥潜能与特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差异,在游戏指导中,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幼儿变化上,让他们理解幼儿发展意义,进而对幼儿进行多样化的指导。如:为了避免刻板的游戏内容,对于相对内向的幼儿,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角色游戏中主动参与表演、建设内容,充分展现他们的特长。
对于小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看法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