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良好秩序感培养的体会
孩子的秩序感先天就有,比如你让一个孩子把几件东西摆放好,不用告诉他如何排,他自然会很整齐地摆好,而不会摆成一个乱七八糟的样子。然而,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目前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是以区域活动为主,一日活动中尽量减少集体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这样的教育模式之后,由于教室大部分都划分成了各种区域,刚开始的几周笔者就发现幼儿在玩区域之后,整个班级就比较乱、杂以及吵闹,有些孩子玩过之后就不知道整理,或者干脆所有的操作道具都扔到一起,这就让老师工作量变大了,幼儿的常规好像也有些变差了。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变的毫无秩序感,这让人非常困惑。因此,笔者就此想谈一点关于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的体会。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秩序感幼儿是有的,但是需要我们去激发和引导。幼儿园一个班级秩序的好坏是属于班级常规的一个方面,良好的秩序感不仅是幼儿生活、学习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塑造人格素质的基础,是儿童走向成人的发展资源。同时,良好的秩序感也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这可以帮助幼儿在当前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完成各方面的发展,也会对他们未来的身心发展带来影响。
然而,当前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培养幼儿的秩序感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从何下手,仅仅只是重视幼儿兴趣爱好等技能的发展,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和谐的身心发展。下面就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秩序感谈谈自己的体会。
1、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整洁美观的环境能够稳定幼儿的情感,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园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幼儿身处在幼儿园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各个感官去感受、去学习。因此,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幼儿秩序感的养成自然就离不开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所以在创设幼儿园环境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将秩序体现在其中。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园也都考虑到这一点,在公共的环境中都有所体现富有秩序的内容,如楼梯上分别用小脚印告诉幼儿“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走”,幼儿经过就会欣然遵守;过道转弯处有幼儿参与设计的温馨提示:“不要奔跑、小心碰撞”,走廊上有教师设计的各种各样的彩色丰富的步伐训练格子等等。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在来园离园是都能去体验一把,久而久之便牢记在心,并常常指着标志提醒同伴、提醒家长,效果明显。
在室内的环境创设中,包括室内区域、墙面以及午睡室的创设都应该将秩序感融入其中。通常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各个班级区域会设置益智区、创意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图书角、小小超市等区角。这些区域占据了室内环境的大部分空间,所以区域位置一定要合理设置,一个清楚界定及良好规划的区域角,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及有秩序地使用玩具材料、与同伴交流合作。不然会让整个环境显得杂乱无章,反而不利于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区域的设置可以分为相对安静的区域(如阅读区、美工区等)和相对喧闹的区域(如建构、表演区等)来安排,这样不会让幼儿在玩区角的时候形成互相干扰破坏幼儿在游戏中的秩序感的情况。安静的区域可以为幼儿提供相对单独游戏以及比较舒适的空间,让幼儿在区角中安静的完成操作,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喧闹的区域可以则为儿童提供激发其产生社会性交往的、互动游戏的空间,让幼儿大胆的去创造,和同伴合作交流完成操作。此外,除了在空间安排上注意将相对安静和相对喧闹的游戏隔开,还可以在时间上的安排有所不同,如将表演游戏、运动类游戏安排在晨间活动的时间段,而将益智、数学等区域游戏安排在上午的集体活动以后或下午的自由游戏时间。
教室的墙面以及天花板上可以有序,富有层次感的悬挂或者张贴一些游戏规则和标语,时刻提醒幼儿注意游戏的规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幼儿午睡室内,整齐的小床、被褥,墙壁上淡淡的月色、闪烁的星星映照着,让孩子感受到甜美、安逸,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自然地保持安静,领悟此时的规则并乐意遵守;在盥洗室,水龙头前方的墙壁上,形象、生动的洗手流程图,让孩子们主动学习洗手的正确步骤,自觉做到不浪费水、不随地滴。这一系列有序整齐的环境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秩序感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室内的环境中还要注意操作材料投入使用时的摆设等问题,一定要摆放的井然有序,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简单到复杂,让幼儿一目了然,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和美感,容易操作。这样让幼儿在相对接近的情绪、气氛中的安心、专注地游戏,这样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发展良好的秩序感。
2、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习惯养成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正确、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自立终身发展的能力以及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的良好行为规范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良好秩序的有效手段。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在他们的眼中很多时候都是权威,教师的行为规范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作用,用过的物品要归回原位,不能把教室变得杂乱无章,走路说话轻声,做各件事情都要有计划,有秩序。教师要严于律己,注意细节,发挥榜样作用,以大带小。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贯穿到一日生活当中,充分重视。
其次,集体生活离不开规则,离不开秩序,而教育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花费大量的精力反复督促幼儿执行规则,而幼儿仍频繁地违规,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幼儿违反规则都是无意识的。所以规则必须是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考虑到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是教师强行施加给幼儿的一种教育手段,而是要孩子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熏染”与“生长”的。例如吃点心吃午饭的时候,他们吃完之后都要求自己主动收拾好,不浪费粮食。又如午睡起床,常有孩子由于自己乱放乱扔导致衣服、裤子、袜子找不到,寝室一片混乱。这样的机会,正是和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培养他们规则意识的机会。老师可以孩子共同讨论:“你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的?”,“怎样做才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衣服呢?”,“把衣服放在固定的位置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等等。经过讨论,孩子们找到了答案,与老师共同制定了午睡时的规则。以后孩子们就知道午睡前要做好哪些准备、衣物、鞋子如何摆放等等。这样,午睡前后,寝室里都会保持良好的秩序状态。
教师要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小细节,小问题,转化为一次教育活动,和小朋友通过分析事情原因、提出解决策略,共同制定各种规则,使孩子们明明白白地感受到秩序、规则的意义和重要,从而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和维护。
3、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里传统的活动模式,是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各种素质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关于幼儿秩序感方面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含在五大领域中。如健康活动,可以上一些规则游戏类的体育课;艺术活动,可以利用儿歌渗透规则;语言活动可以是一个绘本故事,从中告诉他们遵守秩序的道理等等。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积极的引导中,幼儿的行为得到正确发展和强化。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孩子们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体验到有序游戏的快乐,强化了内心的秩序感和稳定的秩序行为。
4、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幼儿秩序感
家庭式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要尽量争取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培养幼儿秩序感当中,积极支持。幼儿任何行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秩序感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当前却有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在家里比较随意,这就导致孩子的规则意识,秩序感较差,对很多事都没耐心。其实,家长可以在日常是琐事中抓住机会培养幼儿秩序感。如与幼儿一起整理玩过的玩具,定期整理幼儿的房间。家长首先也得自身做好,在家庭里营造一种舒适、有序、充满情趣的环境。只要各个细节都注意到了,一定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综上所述,秩序感的培养可以有很多的方法。然而,秩序感仅仅是一种最基本的习惯培养,一定要注意不能过于要求严格,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厌恶感,对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不利,所以要注意把握节奏与尺度。
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序性和多元化,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提供了土壤。同时,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着幼儿情绪和行为的相对不稳定性,这让幼儿秩序感培养存在着反复和复杂的特点。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幼儿性格表现,因材施教,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了解幼儿,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秩序感的重要前提。只有将各个方面都做到位了,才能真正培养好幼儿的秩序感,促进其健康和谐的发展。
对幼儿良好秩序感培养的体会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