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改实施状况及建议
学界研究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不是中学、大学,而是幼儿园、小学。有人曾经询问过7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个阶段?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是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幼儿园和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开始,又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走好这人生第一步至关重要。这一步走好了,有利于树立自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生活态度,这段时期打下的基础,足够影响贯穿人的一生。
首先,学习方面的问题。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最注重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但同时又是宽泛性的,生活性的,一般不会给予非常量化的衡量指标,培养要求也不会非常刚性具体。以“健康”为例,2001年国家颁布的《纲要》是这样规定的:“健康领域的教育目标是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4)喜欢阅读画册和图书。”
进入小学后,教育要求提高了,目标具体了。国家对于小学教育有一系列的严格规定,统一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每门课程都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不但有总体目标与内容,而且还有学段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规定,学生要能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进一步详细化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内容则更加具体,如“识字与写字”部分,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要累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要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第四学段(7~9年级)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不仅识字部分是这样,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每个学段都有详细的目标和内容。
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很多人的学习意识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懵懂认识上,这表现在学习观念、上课、作业、考试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小学教育的严格要求。在幼儿园时,老师评价学生,不会使用分数,而进入小学后,作业要打分,测验要打分,考试更要打分,每门课程都要打分,还要计算总分,甚至全班进行排名。而老师打分则是建立在严格判断知识对错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其次,纪律方面的问题。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有学习指标方面的,还有纪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幼儿在幼儿园是比较自由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课与下课,没有特别规定的座位和位置,幼儿园的课堂丰富多彩,同时也宽泛散漫。幼儿在上课时间可以睡觉,可以上厕所,可以自由走动,交换座位,前后桌之间可以自由交谈,其情景有些类似西式Party。有些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卫生间都是连通的,也充分说明了幼儿园纪律方面的要求和特点。
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为学生的第一任务。国家为了保证小学教育质量,制订了严格的教育制度和规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安心学习,如期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为他们安排了固定的教室等,有利于教学活动正常开展。老师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座位。学生上课,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按时完成作业。在课堂上发言,要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发言,上课时间不允许交头接耳,不许上厕所,不许自由走动,不许高声喧哗,等等。即使是课间休息,也规定学生不能在走廊上奔跑,上下楼梯要小心,不能拥挤等。可以说,小学生在学校里,每个时间能够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学校都有严格的规定。即使是课后回到家里,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寒暑假也会布置作业。
这些纪律方面的诸多规定,往往使刚入小学的学生不适应,感到种种限制太多,经常触犯纪律,有的甚至到了动辄得咎的地步。
再次,适应问题。幼儿园完成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游戏,而小学则以上课为主。
总之,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囊括了学习、纪律和生活多方面。事实上,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有着相当紧密的关联性,以及复杂的表现形式。如学生学习不好,往往导致纪律问题。纪律问题较多的学生,追根溯源,可能是适应问题,或者是成绩不好,自信低落,自暴自弃的结果。在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学生出现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打击人的自信心,影响人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
分析学生出现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需要的不是见招拆招,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机械处理方式。这是必要的,但显然还不够。我们既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这样,不管出现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方可迎刃而解。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和老师都有责任正确认识学生出现的问题,理性对待这些问题,并依据情况做出正确的处理,尽力缩短他们的衔接时间,减少衔接问题。我以为,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过渡性原则。幼小衔接问题一般出现在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身上,随着孩子长大,有些问题会慢慢地自然消失。也就是说,这是低年级小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不是长期性的问题,全学段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树立帮助学生克服幼小衔接问题的信心。我们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努力消除问题的影响,降低问题持续的时间,缩小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影响,而不是消灭问题的存在,压制或者无视问题的影响。幼小衔接问题是进入小学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的,有,不要紧,因为它是可以消除的。
第二,准备性原则。过渡性原则是从小学教育角度来说的,从幼儿园角度来说,老师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从大的方面来说,“幼儿园几年的全部教育过程都有为入小学做准备的意义和作用。”[]幼儿进入小学学习,不是某一方面的适应,而是全面适应。这就需要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老师需要做长期的,艰苦的,大量的工作,有意识地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提高性原则。幼小衔接是为了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不断进步。前面我们提到了准备性原则和过渡性原则,如果没有提高性原则的话,准备和过渡就会变成原地踏步,意义不大。
提高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小学教育工作者,既要自觉意识到幼小衔接问题,又要有意识地在处理问题时引导学生进步。比如,学生刚入小学,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针对前者,老师可以开展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活动,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于后者来说,老师可以把一堂课分为几个时段,每个时段讲解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既紧张又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要有意识的延长每个时段的讲解时间,以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集中注意力,上好每一堂课了。老师不能因为开始时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就主动地把每一堂课都剪断,以被动地适应学生,长此以往,会帮助学生养成错误的学习习惯和纪律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