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确保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的生命”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远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幼儿的心灵稚嫩纯洁且特别容易受伤害。而幼儿园又是孩子集中的地方,稍有疏忽就容易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伤害,严重危及生命。因此,掌握各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控制身体的能力及个体差异,学会预见事故的可能,对每个环节采取安全措施,杜绝事故苗子,保护幼儿的生命理所当然地成为幼儿园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自我保护 幼儿 安全意识
一、建立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总是伤痕累累,青疤不断。那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受伤呢?儿童的意外伤害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类:
1、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
幼儿的年龄小,体格弱,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不是很健全,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差,所以他们身处危险时,无法自己保护自己,因而导致受伤。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接触社会、接触人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培养孩子分析判断人和事物的能力。为了自身的健康与安全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在儿童发生的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体质较弱,体能发育不完善,运动机能差引起的。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体重年增加4公斤左右。由于儿童的各项生理的发育速递很快,因此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但是由于身体的生物机体的机能发育还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弱。肌肉的发育现在还处于发育不平衡阶段,大肌肉群发育得早,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善,而且肌肉的力量差,特别容易受损伤。
2、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幼儿的安全观念淡薄,由于生活经验贫乏,预想不到危险情况所导致的后果,因而也不知道害怕,继续执意孤行,导致不安全事故发生。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儿童意外受伤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和知识。如2017年5月,我园的一位大班幼儿站在椅子上,趴在阳台的窗台上张望妈妈,当时她的爸爸正在厨房烧菜,她既没有给窗台加防护栏,也没有叮嘱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不幸从四楼翻下来摔死。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的安全一时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3、儿童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又爱冒险,常常做一些让大人们防不胜防的不安全事情。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有的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我们进行了安全意识调查,发现在4—5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例如,我园一个大班的孩子,在家里玩耍,房内有一个电插座,这名孩子觉得好奇,就拿电插座玩,结果造成那位孩子右手严重烧伤。此案例说明,由于成人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忽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儿童没有相应的安全知识,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家长、教师对儿童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往往过高估计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从而轻视对儿童安全方面的教育。瑞典和日本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嗓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等等。可以看出儿童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群体。
二、家园共建活动引导家长共同参与
(一)环境中培养安全意识
英国著名环境教育者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所提倡的“关于环境教育”、“为了环境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中”,作为环境教育策略层面的“在环境中教育”尤为适适合幼儿阶段的环境教育,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观察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环境要素和环境问题,并采取行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视、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怎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光靠交通、公安、学校等部门的力量是不行的,作为家长,必须尽早教给孩子一些生活常识,让他们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护自救的本领。如,我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乱跑,发生碰撞的事情,于是与幼儿进行商量,决定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担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知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电视机电门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上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此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室里,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哪个孩子习惯好”的图片是让幼儿寻找书写习惯最正确的孩子,找到后贴上五角星,这样时刻提醒幼儿注意保护视力、“哪种做法对”的图片则是让幼儿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增加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培养孩子灵活机智的反应能力
平时,都是我们担负起幼儿的安全责任,总是告诉他们“当心!这样做危险!”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生活上有了依赖心理——自己从不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殊不知,我们再细心,也无法预见孩子们可能遭遇的危险,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实在日常生活中使幼儿明确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积累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起来。
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可能保证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遵从教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安全教育之中。于是我们开展的“人人争当安全小卫士”活动中,让幼儿亲自找一找身边(室内、室外)哪些地方容易出危险,怎样想办法消除这些危险隐患。我们师生商定:一起来设计标志,并把它们贴到适当的位置上:“小心触电”的标志贴在了活动室的电源插座旁;“当心滑倒”的标志挂在了易摔跟头的厕所台阶旁;“注意安全”的标志我们做了块大牌子放在了幼儿园大门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安全”两个字已深深印在幼儿的心里,无需老师再过多提醒。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正面引导,利用主题活动组织教育
一定要尽早给孩子树立防范意识,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美好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忍打破这份美好就给坏人有投机的机会!幼儿自我保护教育内容且多又范围大,但幼儿平时接触的知识却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因而我们利用主题活动,系统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把各科教育内容整合在一起,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的自我保护知识,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日常,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同时,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易采取正面引导。比如在户外滑滑梯的活动时,要是发现有幼儿与同伴之间 推、拉、拽等危险的情况,老师要及时的做出批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而你不能说“你们就推嘛,使劲点,怕老师看不见是不是?”否则一个结果——那就是当着你的面在推。所以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可说“反话”要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正面教材会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才能避免盲目的模仿。
2、设计安全标志,强化安全意识
幼儿园创设良好,安全的环境不仅仅是美化的作用,也是一种直观的教育方法。例如,通过用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又如,在楼梯口上贴小脚印,让幼儿知道在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的扶梯走;在活动区域创设电话亭,教育幼儿在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时应该打什么电话去设计安全标志,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自己更应该懂得保护自己。
3、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安全意识教育不仅要在集体生活中集体进行,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平时要随机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抓住生活中瞬间发生的偶然事件,有针对性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