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早是指以《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为核心,结合中华5000年文明中出现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各个流派思想体系所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历史产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一脉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另外,在对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与自身互补的厘定上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思想上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
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因此,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在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改良社会风气、培养高洁品格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前教育是指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启蒙和开化的过程。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性格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引导作用,也是整个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古代私塾对《弟子规》、《三字经》等名篇中尊师重道、人伦义理、忠孝节义思想的传播,还是现代幼儿园、学前班等对汉语基础知识的灌输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贯穿了学前教育的始终,为学前儿童学习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做出了充分的准备。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政策性和地域影响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具体体现在:与西部落后地区相比,北上广发达地区教育政府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幼儿园、学前班等硬软件设施齐全。发达地区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师资力量。而由于培养体系的原因,目前各大高校在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短、平、快”的思想:培养周期短、培养内容一成不变、见效快。这种思想也导致了学前教育人才可能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在各幼儿园、学前班对学前儿童的授课中秉承一贯的思想理念,导致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化”程度严重。
(二)家长的思想存在误区以及办学者的急功近利。一贯的理念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把学前儿童送进幼儿园、学前班,由老师全权负责,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而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缺失使得学前教育办学者的功利思想严重,促进了学前教育商业化。
(三)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存在缺陷。目前,在学前教育上没有建立一个通用的办学模式和完备的考核体系。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时刻紧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学前教育的考核体系不应该仅仅以学前儿童为考核对象,更应该将老师及家长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考量。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对幼儿和家庭的影响
我们以《弟子规》为例,为大家讲解。《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根,是我们实现幸福人生梦想的基石。它的作用就像大树的根,想要枝繁叶茂,必须得有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弟子规》,看看它为什么是学前儿童的启蒙篇。
(一)何为《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先生(1647--1729年)编撰。后经清朝雍正年间大儒贾存仁先生(1724--1785年)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一》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弟子规》主旨是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全篇共360句1080字,列出了为人弟子居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童蒙养正读物。
《弟子规》自成稿之始,流传甚广,成为中国民间通用的蒙学教材。不仅如此,《弟子规》还是老少皆宜,人人皆须遵守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堪称“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
(二)为什么要提倡《弟子规》?
中国共产党从十七大报告开始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大地兴起了学习以《弟子规》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民间热潮,得到了各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弟子规》逐渐走进家庭、学校、监狱、企事业单位、国家机构,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那么多,为什么不提倡其他的,而提倡《弟子规》?原因很简单,我们摆在称上,称一称分量,这边放一本《弟子规》,那边放《四书五经》等经典,他们一样重。《四书五经》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弟子规》是笃行。《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思是: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的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家庭、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如此读书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学了《弟子规》,也就初通了儒家经典的全貌。可见《弟子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重,真是秤砣虽小,却力压千斤。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这样的时代新风下,《弟子规》的价值会更加地凸显出来。
(三)《弟子规》能否与时代结合?
学习《弟子规》还应该首先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一是这本书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价值与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不相冲突的观念;二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始终不落伍的观念,比如儿女孝道、处世礼仪等做人最基本的东西。
事实证明,《弟子规》教育确实让许多问题少年改正了不良习性,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让许多企业的劳动关系变得融洽和睦,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无论是企业的效益还是员工个人的收入,都大幅度提升;让监狱里的犯人深切反省,洗心革面;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一些国家单位的墙上走进了公务员的心中,实现了廉洁从政。并且未经过任何删减的《弟子规》版本,通过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在2011年秋天在北京市所有小学推广。
有句话说“少年强则国富”。《弟子规》是一句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写的生活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要从小立,养成好习惯。所以传统文化走进学前教育《弟子规》是首选。当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中也存在的不足的地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并将文化自信作为基础,推动改革的发展。并且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深度结合,通过多维度、多模式、多层次的推广,实现文化自信大背景下两者交融一体,从而推陈出新,走出一条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普适性的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三、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的改进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投入,对各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予以资源倾斜,并在财政投入上重点关注,从而保证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公正,让各地区学前儿童都有师所教、有地可学。
(二)加强对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各大高校应当改进当前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更注重对传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得出产的学前教育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已入职的学龄前老师更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提炼,从而真正实现对学龄前儿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开蒙。
(三)政府、办学单位、家庭三方联动,以政府部门引领正确的政策导向,办学单位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展开,家庭积极配合作为补充,为学龄前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全面的支持。
(四)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私塾教育的优点,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平台,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建立“云课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前教育。私塾教育的缺点主要是对儿童创新能力的抹杀,但私塾教育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行“有教无类”,在解决教育公平、缓解各方矛盾、推行分层次教学以及民众自发参与上具有独特的效果,新私塾应当是对旧式私塾教育优缺点的扬弃,因此,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而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在此背景上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云课堂”,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慕课”等辅助教学方案,为学前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試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山东社会科学.
3、梁丽.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辽宁中医学报.
4、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