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入园前家长所做的准备
入园是孩子从家庭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进入集体生活的开始。小朋友从进了幼儿园就要开始“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了,饭自己吃,觉自己睡,小衣服自己穿。但是,孩子们的大小事务在进幼儿园之前,几乎都是由爸妈“全权包干”的,一下子进入幼儿园,孩子们能适应吗?入园前的焦虑,未经处世的孩子和深爱孩子的家长同样都会有。甚至有极大部分家长在最初送孩子入园的时候还会和孩子一起哭哭啼啼,一步三回头,到幼儿园门口仍然不舍离去,留在教室外面陪同孩子上课。[1]家长在孩子入园前需要做好准备,才能与孩子共同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本文就幼儿入园前家长应做好的一些准备包括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叙述。
学前教育是孩子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是启蒙教育,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大多在学前教育阶段出现,是孩子发展智力、潜力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中,一天的生活,都是学习的过程,带给孩子最多的是生活能力的养成、学习品质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凡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都是幼儿园的招收对象。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态度、方式等都有不同,不仅孩子需要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家长更应该做好准备配合幼儿园才能最大程度帮助到孩子。
一、心理准备
孩子刚入园有哭闹现象属正常,长时间不适应需特别注意。相对于孩子的心理准备,家长的心理准备更加重要。
首先,家长应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特点与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规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担心与焦虑,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情绪。相信老师的专业性,他们对于幼儿的需求和心理都是非常了解的,也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相信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专业性,尊重、信任和配合老师才能使孩子更好的发展。
其次,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宝宝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克服困难融入集体生活,是最棒的。由于孩子刚离开家庭,他对陌生环境肯定会产生不安全感,刚入园时有哭闹是正常的现象。当孩子与小伙伴、老师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慢慢适应,很快地被丰富的玩具与多样化的幼儿园活动所吸引,融入到幼儿园生活中去。[2]
最后,不要做消极的心理暗示要,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让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有这么开心(自由)了。” [3]诸如此类的话,甚至会让孩子认为幼儿园很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产生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因此,家长要注意多给孩子对幼儿园积极的理解,避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对幼儿园的认知,以至于孩子提前产生厌学情绪。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幼儿园。入园前,带孩子去看看他的班级活动室、小床、洗手间等,带孩子到院子里看看花草、大型玩具等,使孩子对幼儿园有直观的美好感受。但要注意不要过分夸张幼儿园生活的美好,以免给孩子造成错觉。
如果孩子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仍不适应幼儿园,那家长就要与老师沟通了,了解孩子惧怕幼儿园的原因,商讨出合适的办法,共同携手解决问题。
二、生活习惯准备
生活习惯的准备主要是指孩子吃、喝、拉、睡等方面的准备。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尽量帮助孩子学会自己使用小勺吃饭。很多家长担心各种问题从而全部代劳导致孩子不会独立吃饭,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如果担心不卫生或者吃饭吃的哪都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铺上报纸或带上围兜等。还有当孩子会用手握东西时,他就会握住小勺往嘴里塞东西,家长在训练孩子自己吃饭时,可以用两把小勺,孩子自己吃与家长喂同时进行。[4]在每顿饭的间隔中,减少零食、点心,让孩子产生饥饿感,主动产生想吃饭的欲望。刚开始学吃饭时可以少盛些饭,让孩子减少负担,不够再添,吃完了要及时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功感,并享受自己吃饭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孩子也应学会自己穿脱衣物和鞋子。2-3岁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出想自己做的愿望,家长要及时抓住机会,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教孩子穿袖子,扣扣子等,同时还要对孩子积极的动作加以赞扬或者加上一些亲昵的动作,这样孩子在情感上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有便意时能主动提出,还能自己到便器上解决大小便,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任务太重”,满足入园年龄的孩子基本已经具备了进行此类行为的能力。要在言语上告诉他们蹲厕比坐便的好处、安全性,在家做一下提前的模拟练习,并告诫他们憋尿的坏处,提前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另外,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养成按时睡觉、起床的好习惯,孩子睡觉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一般建议,晚上8点半就可以让孩子上床,半小时睡前故事,9点左右入睡,第二天早晨7点起床。白天,孩子参加幼儿园活动,12点后进入午睡时间,按照这样的睡眠时间规律,就可以保证孩子有11—12个小时的充裕睡眠时间。[5]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的建立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规律、游戏中的规则以及家长对待孩子的奖惩原则等,都能使孩子从中学习和发展规则意识。
家长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对象,因此家长的行为非常重要。如果目前孩子在家某方面还是由大人包办的,那入园前一个月,家长要抓紧时间培养孩子学习、掌握基础生活技能。假使孩子实在学不会,家长也不必太着急、太自责,入园后,幼儿园老师也会给予“无法自理”的孩子相当程度的生活技能培养和习惯训练的。
三、行为习惯准备
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与人打招呼、玩具玩后物归原处、自己走路上幼儿园、有要求会表达、能适时地等待、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等。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养成这些基本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寓教于乐培养注意力,创造机会学习交际能力。
其中,特别困扰家长的可能要数孩子耐心、专注力的培养了。学龄前儿童主动注意能力发育尚不完全,集中注意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还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所以,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内容要结合孩子的发育特点进行,寓教于乐,分段进行,减少干扰,逐渐延长注意时间,当孩子达不到要求,家长需要帮助、引导孩子去完成和遵守规则;而孩子完成了家长或老师布置的任务,就需要及时鼓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学习同伴的长处,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能与人良好地交往是社会人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孩子会有不同个性,有的比较大胆、外向,有的比较内向、害羞,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个性,让他慢慢融入同伴中、集体中。可以帮孩子认识小伙伴。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应帮助孩子认识同一个班级的伙伴(一两个即可),这样能减少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让孩子容易适应群体生活。[6]家长也可以常带孩子到社区中与邻舍交往,或利用节假日与其他有小孩子的家庭组队去郊游,总之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孩子一般会对同龄小伙伴产生关注和好奇,家长就可以抓住孩子这个特性,培养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习正确地称呼成年人,和同龄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等。
四、安全防御准备
1、与孩子一起准备入园的用具和替换的容易穿脱的衣物,裤子要多准备一些。孩子进入新的环境后,因为紧张或兴奋,常常会大小便失禁。另外,进餐的时候,孩子也容易把汤汁弄在衣服上,所以要多准备一些替换衣服,把那些不易穿脱的裙子和背带裤收起来,最好不要给男孩子穿前门襟装拉链的裤子,以免夹伤生殖器。如果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比较强,可以适当的带一两件喜欢的玩具增强安全感。但是切记不要带不安全的物品,例如玻璃球、小刀等。[7]
2、便于穿脱的轻便软底防滑鞋。幼儿园9月份开学,一般天气比较热,而孩子平常在家穿的大多是凉鞋。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运动量会有所加大,活动场所也各式各样,所以要准备合适的鞋子,便于孩子运动,防止发生意外。
3、准备小毛巾。孩子玩耍时出汗较多,可以用小毛巾垫在背后替换,以免衣服湿透,这样便于孩子保持清洁也可预防感冒。毛巾可以由孩子亲手挑选,买三四条轮换使用,最好花样相似,以便识别。也可以绣上名字等标志。
4、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详细的介绍孩子的基本情况,例如过敏史、家族遗传病、性格爱好等等,方便老师对每个孩子加深了解,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看护,按要求填写好各种规定表格,留好家庭地址和电话,以便及时取得联系。[8]
入幼儿园上学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区别只是孩子适应的快慢而已,家长要有耐心和“狠心”两种,幼儿园其实不仅对孩子是一种考验,对父母更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为了让我们为孩子尽早适应集体生活,大家加油吧!幼儿园相当于孩子的第二个家,只要我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老师,做好以上细节,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同其他孩子一起顺利渡过入园关。[9]
参考文献
[1]拜如丽,《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2)
[2]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2006(Z1)
[3] 钟鑫琪,崔其亮, 《167名儿童亲子依恋性质评定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1)
[4]梁志宏,《家长如何为幼儿入园做准备》[J],赤子,2013(7):112-112
[5]朱平,《论家长如何做好幼儿园入园准备》[J],好家长,2016(21)
[6]杨娟,《家长怎样做好幼儿入园准备》[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4(Z1):70-71
[7] 赵婧琼,郜梦昕,李红梅,《家长为幼儿入园所做准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新课程:教研版,2011(8):57-58
[8]王倩,《浅谈如何做好新入园幼儿家长的“安抚”》[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3)
[9]冷结玉,《浅谈幼儿入园准备家长篇》[J],教育:文摘版,2016(5):00113-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