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即将入园的幼儿来说,其活动中心将从家庭乐园转入到集体乐园,这也意味着幼儿从自我中心向群体中心转移。入园后孩子要和二、三十个小朋友相处,他必须学会轮流、等待,学会邀请、拒绝玩伴等。早期的交往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懂得谦让,遵守规则,学会分享。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为了小朋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有一些规则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相互谦让、友好合作、礼貌待人等良好品德将会使幼儿很快融入到群体之中。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还要以朋友身份帮助幼儿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促使幼儿之间爱心的输出,有助于幼儿交往活动的成功。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会与人交流,会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三、心理方面的准备
孩子即将入园前,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任何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因素都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要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是首要的。
1、消除恐惧感
这里我们谈谈埃立克森对发展任务的看法,按照他的观念,信任感的发展是健全人格的首要任务。儿童的信任感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逐渐发展起来,和父母在一起有安全感的儿童可以发展到与其他人在一起时也有安全感。如某个儿童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因为搬家频繁,儿童心目中没有一定的、熟悉的物质环境,或者经常离开父母,或者在发展的关键时刻远离父母等因素造成的。因为安全感对健全人格的发展意义很大,所以减少儿童入园时的紧张情绪是很重要的,减少紧张情绪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不是恐惧感。根据弗洛伊德的早期经验理论,成人的发展取决于他们早期经验,幼儿入园即是早期经验中的关键一环。
借鉴国外的做法,幼儿园要求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几天进行陪护,让孩子在安心的情况下对幼儿园进行探索考察,慢慢熟悉幼儿园,入园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看一看,玩一玩,熟悉幼儿园环境。介绍哪里是活动室,哪里是厕所等。在幼儿园老师会怎样让他们吃饭,怎样做游戏等。这样,孩子在入园前熟悉了幼儿园环境,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这样能够消除孩子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从而消除了紧张心理,入园后会很快适应并溶入幼儿园生活。现在有不少幼儿园组织新小朋友参观,老师到小朋友家家访,集体办入园前的亲子班等等,都是帮助孩子了解幼儿园的好办法。家长可在孩子入园前多带孩子参与这些活动,另外,家长有意识地联系周围熟悉的同龄伙伴一起结伴入园,可以让孩子在园时不会有孤独感。
通过这些方法,不少敏感的孩子都可以平稳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2、提高适应能力
孩子对幼儿园没有恐惧感之后,是不是就一定爱上幼儿园了呢?也不一定。还会有一些孩子存在着对幼儿园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一般那些在家里比较娇惯的孩子表现得更为强烈一些。有的大人对孩子的培养不够理性,以为爱就是替孩子做事,就是立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管是否合理,结果造成幼儿自理能力弱,过度自我中心。从家里的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宝贝转,到幼儿园里两个老师带二十几个小朋友,孩子得到的关注锐减,这对刚入园的孩子是个考验。在幼儿园里孩子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又要学会和别人相处,每天有一定的活动安排,想玩的东西也不一定马上能拿到手,这又是一种考验。孩子每天遇到的小挫折增多,自然变得不开心,一些从未出现过的问题――比如打人――也开始出现。
要帮助孩子减轻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其实需要家长早早准备。儿童需要通过做事发展自身。替代孩子做事,是剥夺孩子的发展机会。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怕麻烦,为孩子创造自己做事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了解他人也有需要,了解与他人相处的规则,以减少孩子今后的挫折感。
尤为重要的是,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家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耐心地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感的同时,坚定地帮助孩子战胜不适应。
3、家长要调整心态 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得太严重
经常会看到父母送孩子入托分离时哭得泪人一样的孩子在父母离开他的视野之后,很快就开心地玩了起来时;那些面露不忍,一步三回头,甚至抱了孩子离开的家长,她们的孩子往往哭闹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幼儿园里有经验的老教师会“赶”家长走,说“别磨蹭了,越磨蹭越哭得厉害”。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直接看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哦,我一哭,爸妈就能多和我呆一会儿!结果,家长的犹豫变相地奖励了孩子的哭闹,他当然越哭越起劲了。
家长应该理性地处理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孩子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大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表现看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步,孩子入园哭闹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平静而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
家长一定要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千万不要自己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种种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他了?是不是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家长的担心很正常,但一定要理智的对待。千万不能“心太软”,有的孩子每天都在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吗?这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否则得不偿失。千万不要“粘粘糊糊”。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的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使老师的安慰稳定工作失效。
2、入园前,邀请家长及幼儿来园熟悉环境
所有的父母在有关他们孩子幼儿园环境、入托准备及托幼机构课程等方面都会有一些顾虑和问题。为了帮助父母交流他们的想法和疑虑,入园前,幼儿园应邀请家长及幼儿来园熟悉环境。
首先,幼儿园在家长来园参观、熟悉环境时,用照片、幻灯片、录像带或教室实地来向父母介绍各个活动区,帮助父母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把教室中所有材料的清单发给父母,尽可能的收集幼儿园相关阅读^^文档分发给他们。
同时,让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幼儿园,认识班上的老师,让孩子看看幼儿园有滑滑梯、可以骑木马、哥哥姐姐怎样唱歌、跳舞、做游戏,他们就会觉得幼儿园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产生“想上幼儿园”的欲望。
向孩子家长介绍一日生活制度的安排,分发一日生活制度一览表,观看和讨论一日生活制度的录像,描述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以帮助父母熟悉一日生活制度。
最后,幼儿园可建议家长在家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解幼儿园,另外,还可指导家长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服、洗脸、上厕所等;提前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安排幼儿生活,使幼儿的生活钟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
3、提早进行家访工作
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了解每个幼儿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等,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吸引孩子来园。所以入园前,教师尽可能对每个幼儿都能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通过家访与孩子接触,初步建立感情,帮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论幼儿入园应做何种准备(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