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
[摘要]: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式日趋严重,很大学前教育机构都把幼儿当做小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内容有的直接采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其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这种背离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带来的严重性,建议国家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出台统一的幼儿教材。
[关键词]:“小学化”、“抢跑”、“幼儿园”、“杜绝”、“应试教育”
一、研究背景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把幼儿当做小学生进行教育。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教育现象和趋势。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主要就是在幼儿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究竟该学什么?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非常明确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幼儿园孩子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和“教什么”“怎么教”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指南》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幼儿学习鱼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标准,各种新的教育理念难以落实。这样的教育现状影响了幼儿教育,很多民办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像小学看齐,其主要表现在:把文化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对象,采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学习、书写;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是不正常的表现。我们要抓住这个重要的问题,调查并分析,找出应对的策略。
二、调查研究
1.本文在大量查阅邯郸市图书馆教育类书籍,进入中国教育网新闻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度文库等平台和数据库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文档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对幼儿教育理论进行归纳。
2.调查研究
1)自编幼小衔接调查问卷,抽取了50名蒲公英幼儿园在读幼儿家长,了解家长对幼儿学习的满意情况,调查于2019年10月进行,回收50份。
2)走访调查。对已毕业的蒲公英幼儿园的3名孩子在小学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跟踪,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和三位孩子聊天进行调查。
3)调查结果。蒲公英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班(学前班)在校有60人。该园大尤其深受家长青睐。大班毕业的幼儿能计算100以内加减法,能认读、书写拼音,会背古诗、会读英语。学前班的幼儿直接用的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教学方法方式都采用一年级的方法,评价标准以文化课考试为主。上小学前,小学一年级的知识都已经学会了。80%以上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多学知识,多写字。
由此可见,家长的愿望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伤害
1.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小学化”教学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的幼儿长时间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神注意书写计算,会造成身体机能的伤害,如:动作协调能力差、反应慢、表情呆板等。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2.“小学化”教育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水平发展,过早地学习鱼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使幼儿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如社交能力、科学探索欲望等,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
3.对小学教育形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刚进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有一部分学过拼音、写字,有的甚至还会加减乘除,导致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而且因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笔顺不对、发音不规范等等,入小学后需花大力气矫正。另外,在幼儿园接受过“小学化”教育的孩子刚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对重复的东西不感兴趣,学习不用功,上课不专心,有的甚至由此养成了上课走神的习惯。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1.矫正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他们普遍对幼儿教育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幼儿教育规律。多数家长最关心的是: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算了几道题?.....所以当家长把这些内容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能力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推动幼儿教育趋向小学化。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选择了“抢跑”。
2.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也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有的幼儿教师不具备专业教师资格,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例如;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讲课一味灌输知识,干巴巴的说教。
3.我国教育机制的制约。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升学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标准。即使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是以分数为重,以知识掌握度来衡量。在这个趋势下,造就了幼儿园成为小学的学前班,导致小学教育提前化。
五、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策略
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教育方式“小学化”、教学环境“小学化”、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等问题进行治理。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保教。报告还提出将健全教研体系,推动各地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教研指导范围;规范办园行为,推动实施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强对教师资质、保育教育、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动态监管;加大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力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此外,陈宝生还强调要继续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转变教师和家长观念。
上幼儿园究竟该学什么?明确了报告显示,在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方面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和幼儿园,其中,“安吉游戏”的实践探索得到国际学前教育界高度肯定。
对于这次中央发文,网友们大多是很支持的,比如,这个网友就说,国家应完善幼儿学前教育,严禁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化,如:有些幼儿园大班己经完成拼音教学,提前完成了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幼儿园学生,应该以歌曲、舞蹈,吟诗(地方歌谣)为主,不能教拼音和识字!
所谓“幼小衔接”的各类“适应问题”其实应该放在一年级完成。“抢跑”是教育大忌。
这次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中央这次真的是要给力了,因为有些幼儿园真的是一天给孩子家长灌输: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念,让许多本该是在玩耍年龄的孩童早早的学起了小学的课,这次改革相信会有所改变。
六、结束语
总之,解决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幼儿园、家长、教师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合作与监督,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我相信幼儿一定能在花了和谐的幼儿园整体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洁、张小红、梁雅珠等: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2006
年7月,第一版;
2、于2012 年10 月9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