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首先面对的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变迁。在家庭生活中,幼儿“自我中心”、“独占意识”较强,平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是血缘关系而自然地稳定且不可替代。突然来到幼儿园后,由于没有集体生活概念,面对陌生的环境与交往对象,行为规则也受到约束,稳定的人际关系也尚未建立。种种的不习惯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使幼儿产生不适。
(2)从心理角度分析
根据鲍尔比对儿童依恋理论的观点,儿童恐惧是有生物学的根源的,是建立在与生存有关的感情依恋基础上的。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和其他养护者的依恋,表现为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一般在两岁左右形成。当幼儿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很重要。正因如此,初入园幼儿才会产生严重的亲子分离焦虑,导致了哭闹等入园不适应问题的存在。
2、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社交环境较为封闭,幼儿与同龄人相处较少,会更依恋成人,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很差。在入园时候与同龄人相处会出现很多问题,分离焦虑现象也会表现更加激烈。
(2)家庭教养方式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宠溺,导致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与生活自我能力较差;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专制,什么事都要过问,可能导致幼儿软弱或者具有攻击性,人际交往能力往往较差;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放任或忽视,导致幼儿对于规章制度的适应会很差,新环境适应能力往往不怎么好。
(3)家长接送幼儿的态度
家长往往会因为幼儿的哭闹而不舍,有的长时间呆在幼儿园,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带回家。而与此情况相反,在幼儿入园大声哭闹的时候,有些家长选择把幼儿送到教室,然后赶紧离开。这会导致幼儿更加哭闹。
3、幼儿园因素
(1)办学的规范性
有些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超标。现在幼儿园的标准是两教一保,而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每一位幼儿。
(2)教师的素质
有些幼儿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新入园幼儿,往往会运用恐吓使幼儿安静、不哭闹。而在判断幼儿是否适应幼儿园上也有很多的错误,认为幼儿不哭闹,安静就是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还有的教师会使用骗和恐吓的方式来使幼儿不哭闹,如"你不哭了,我就让妈妈来接你回家"、"你再哭,就不让你妈妈来接你"等。
(2)幼儿园作息制度
有些幼儿园作息制度不合理与缺少人性化。且不说小班幼儿,就是中班和大班的幼儿也未必适应所在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孩子在家中自由自在惯了,在幼儿园则要按照统一的作息制度上课、下课、吃饭、午睡、玩耍等一系列学习、生活环节,可以说这个按照幼儿园作息制度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去适应的过程,如果是缺少人性化的安排,如不准孩子随便上厕所等都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在对幼儿入园的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归结出两种本质的影响因素:一是社会性因素,幼儿社会属性还不完善,情感功能也不健全,无法调节行动。二是心理因素,幼儿还没有和新环境中的教师和同伴建立起依赖关系,所以分离焦虑感很强烈。
而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是促成上述两种因素的外在环境。相对家庭因素而言,幼儿园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更短期而直接,因此通过幼儿园采取一些措施对来减少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成效也会比较快。
下文尝试从幼儿园方面,给出了一些幼儿入园准备中的具体措施。
三、幼儿入园对幼儿入园的准备措施
1、要按照《纲要》的内容实施教学活动
要以《纲要》里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用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来引领教育实践。其一,教师一定要熟读纲要内容,应以纲要中五大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为基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其二,《纲要》的第三部分组织和实施部分教师更应该熟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和按照计划实施。其三,《纲要》最后部分的教育评价,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育的同时也应对照纲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这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试论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准备中的具体措施 (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